数学轻与重教案推荐5篇
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案可以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系统安排教学,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轻与重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轻与重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复习数字1-10的认识,能按顺序和倒序排列数字。
2、喜欢参加数学活动,积极、愉快参与寻找、辨认数字与感知单、双数的游戏。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萝卜、篮子若干,数字图片一幅
三、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黑猫警长》稳定幼儿情绪。
中一班的宝宝们;(儿啊)真乖!今天邓老师要跟你们一起做一个很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想)玩游戏之前,你们先和我一起学一学本领。
2、教师出示空格图片,你们看这一共有几个格子?(你们的数数能力很强)每个格子里都藏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宝宝,我们一起念儿歌把他们请出来。
3、幼儿念数字歌,教师将数字图片(二)出示在黑板,现在请你们边看边猜,这些格子分别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数字形状,寻找出1-10的数字宝宝。(你确定吗?肯定是 几吗?还改变吗?)
5、好了!10个数字宝宝都给你们猜出来了,你们真厉害,还能说出颜色和方位,教师提问:你们说说这些数字宝宝哪个大,哪个最小?你会给数字宝宝从小到大地排队吗?从大到小呢?
6、谁还有不同的排列方法?(圆形、三角形等)很好!你们都很聪明,数字在排列的时候可以方位不同,还可以方式不同。
7、邓老师也有一种排法(将1、3、5、7、9排在上面的格子里)你们知道1;的下面是什么数,逐一让幼儿往下猜,他们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我还有一种更难的排法(1、3、5、7、9,2、4、6、8、10分别排成两个竖排,教师先排前面的单数,第二排排一个数字10,往后让幼儿猜)。
小结:这些数字宝宝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听到的,我们的生活当中都离不开他们,所以我们要跟他做好朋友。
8、好!我们学到了本领,现在可以做游戏了,先听好要求,请兔宝宝边念儿歌,边收萝卜,宝宝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大灰狼来了,你们赶紧跑到后面的老师那里,寻求保护,和老师们数一数你收了几个萝卜,是单数还是双数?
小结。表扬小兔有本领。夸兔宝宝们真能干,不仅学习,爱还爱劳动,,今天学到了很多的本领。妈妈真高兴,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
9、小兔摸奖品。(触摸觉感知)
(1) 发奖品。兔妈妈拿出神秘礼物,内装有糖果食品,请一名乖的小兔把眼睛闭起来,上来摸摸袋中的糖果,告诉大家是什么?然后发给小伙伴。
(2)一起分享食品。
四、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本领。省时高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数学轻与重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连减运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18-8-9=20-8-7=20-5-5=
17-6-10=13-6-7=19-6-3=
28-8-12=37-20-5=59-50-3=
39-30-4=28-6-20=38-6-20=
3、计算
57-18-26=
指两名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下面各题。
57-7-36=98-54-21=28-7-9=
29-6-17=60-35-17=73-25-17=
2、连线;
3212330
47-9-668-17-2138-20-17
52-18-3227-19-673-25-27
3、在○里填上>、<或=。
38-9-6○3966-23-27○16
47-17-25○278-24-32○22
4、列式计算
(1)车上有42人,到站后下去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42人,到站后前门下去7人,后门下去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减运算,同学们在做题时可以按顺序进行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在一起,再用第一个数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教学回顾:
数学轻与重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数学轻与重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复习圆和轴对称图形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弄清概念,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问题。
复习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分别说出从1――9的值。
2、求1的平方――15的平方分别等于多少?
二、概念
1、圆、圆心、半径、直径。
2、圆周率、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环形。
三、弧、圆心角、扇形。
熟记:
(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打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打对称轴。
(3)圆的画法。
(4)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四、公式
1、求圆的半径r
(1)已知直径d,求半径r
(2)已知周长c,求半径r
2、求圆的直径d
(1)已知半径r,求直径d
(2)已知周长c,求直径d
3、求圆的周长。
(1)已知半径r,求周长c
(2)已知直径d,求周长c
4、求圆的面积。
(1)已知半径r,求圆面积s
(2)已知直径d,求圆面积s
(3)已知周长c,求圆面积s
5、求环形的面积
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五、作业:
课本第120页9、10题。
课本第123页11――12题。
数学轻与重教案篇5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