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7篇
想要写好一篇体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深刻的立意和完整的机构都是要具备的,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重要文体,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1
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切实抓好全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和各类重大风险安全隐患。要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生产生活正常化,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做好复学复课、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疫情防控工作。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2
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有高瞻远瞩的谋划和精准有力的部署。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从“六稳”到“六保”,释放出一系列清晰而有力的信号。
增强底线思维,为有效应对冲击把脉定向
受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消费、投资、出口等出现下降,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3月份以来,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中央审时度势,在‘六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保’,更强调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更强调增强底线思维,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把脉定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李承健说。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中央适时提出“六稳”,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外部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央进一步提出“六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疫情导致居民消费受到抑制、投资活动放缓、外需显著萎缩,使得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放缓、财政收入下滑等问题凸显。”李承健认为,提出“六保”,体现了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估计的责任和担当,是坚持底线思维、着眼全局的关键部署。
疫情冲击不可避免,攻坚克难事在人为。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出台到落地实施,很多方面体现了“六保”要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得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3月份,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降幅明显收窄,展现出巨大韧性。
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3月份,工业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国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速比上月分别加快9.9和14.3个百分点;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5.9%。
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新动能快速发展——
一季度,网上会议、线上交易、在线教育等促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类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可以预计,下一阶段经济会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彰显深刻内涵: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六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的仍是保居民就业。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是兜住民生底线——
保居民就业,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真金白银”援企稳岗,“点对点”组织返岗,发挥“双创”积极作用,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疫情发生以来,围绕保居民就业,一系列政策精准有力、密集出台。
保基本民生,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兜牢民生底线,做好民生保障的意义更为凸显。
分批下达2020年以工代赈资金56亿元,预计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阶段性提高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1倍……
越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越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兜牢民生底线,把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核心是稳住经济基本盘——
解决就业和民生保障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多国经济出现停摆半停摆状态,国际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前提。
保市场主体,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面临空前经营压力。从中央到地方,一套政策组合拳集中出台。
保粮食能源安全,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
面对疫情大考,我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全球化时代下,仍要紧绷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之弦,认真研判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做好生产流通、保供稳价各项工作,确保老百姓(79.600,0.00, 0.00%)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虽然疫情导致部分零部件成本上升,但订单仍然充足。”联想移动业务集团中国区制造高级总监齐岳说,联想正利用智能技术积极化解影响,最大限度提高交付能力和产品可靠性。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导致海外需求下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带来较大影响。
面对挑战,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充分运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强化产业上下游、跨行业协同生产;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增长点……依托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我国以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保基层运转,确保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针对一些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确定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
专家指出,关键要立足长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稳中求进,危中寻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关键时期,更需增强战略定力,明确工作指向。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是大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要稳中求进、危中寻机。
稳中求进、危中寻机,必须着力在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
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本次会议在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方面部署更细更深。
“做好‘六保’工作,既要把握力度,也要把握节奏,要跟着实践走,不断及时调整。”乔宝云说,“政府必须在这个时候发挥牵引作用,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会议把扩大内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扩大内需?会议从释放消费潜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加以强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认为,目前看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三方面内容。“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
我国上亿户的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据绝大比重,直接或间接带动数以亿计就业人口。可以说,中小企业稳则就业稳、经济稳。
北京大学教授刘怡注意到,会议明确提出要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这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新形势下适时提出来的,很有针对性。”她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内涵非常丰富,需要财税、商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研究出台与之相衔接匹配的税制等规则。”
“综合看,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但影响总体可控,没有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面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要增强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3
当务之急是保居民就业。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基础的力量。消费还能带动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系统性影响。就业如果保不住,一切都可能失守,甚至社会稳定的底线都会失守。保居民就业要精准施策,要针对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服务业、外贸等行业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财政要加大稳就业转移支付力度,加快社保基金中央调剂进度,发挥社保保障作用。更加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就业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就业的提供主体是企业,保居民就业就要保企业、保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要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放到突出位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金流量表危机,要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融资性现金流来弥补经营性现金流断流,坚决阻断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蔓延。完善现有的“增贷续贷、减税减费、补贴”政策,可设立“援企稳岗”专项贷款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成立“援企稳岗”专项基金,入围企业以不裁员为前置条件。保市场主体还要加快改革,破除市场准入障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市场主体的潜能。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分子,因此,保企业就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短期要加大对产业链的支持,可成立“产业链稳定基金”,防范关键性行业产业链断裂风险。中长期要适应全球产业链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建立本地微循环、国内内循环、区域小循环、全球大循环,形成彼此环环相扣、层层嵌套的产业循环系统。
这样,在“六稳”和“六保”中就有了一条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工作主线,通过这条工作主线,带动消费、投资、进出口,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4
近日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接受医道网采访时指出:“我们以前说,防火防盗防什么,现在就是防火防盗防同事。我们的同事在日常接触中,有些人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感染者。所以,跟同事在一起也要防着。”
“防火防盗防同事”, 张文宏教授的防疫“金句”一出,再次刷屏。不少人报之一笑并接受了其建议,自觉做到不面对面吃饭,在一起讲话也要戴口罩等等。但也有不少人心生疑虑并由此产生行为焦虑:同在一个单位和一个场所,这样刻意防范同事,不是要把同事当作“病毒”和“传染源”来“有色预防”吗?还有甚者在行为上也“过度雷厉风行”:赶紧把自己的座位和同事拉开一段距离,见面了赶紧绕开,碰到同事打招呼说话干脆装作听不见,看见同事像看到怪兽一样惊慌掉头……
说实话,在目前疫情严峻尚未出现拐点的形势下,复工复产后“防同事”确实很有必要。过分密切接触、说话不戴口罩、扎堆聚集、吃饭还像往常一样聚餐或者说笑聊天等等,看似融洽和热情的背后,其实就是在“好心”地为病毒感染、疫情传播提供机会和空间。复工复产后当当网66人被隔离观察就是这方面看得见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防同事”确实是很有必要的防疫措施和行为警示提醒。
但关键是,在“防火防盗防同事”警告中,把同事放在与“防火防盗”一样的警惕角色,仅仅是从防病毒传播感染、防疫情传播的层次,而无关其他,也不必上升到“防护过当”诱发人情淡漠、关系隔阂的尴尬与痛苦。张文宏教授的“金句提醒”,不是让人们时刻把同事当做“传染源”当作“病毒携带者”来看待,而是让复工复产后人员时刻保持防疫警惕、保持行为理性、保持防疫措施科学,避免同事之间爆发疫情感染。这背后的科学理性与人性,远大于那种阻断人情和关系、感情、导致隔阂和人际困境以及沟通交流压力的简单粗暴。
让同事之间避免面对面交流、避免扎堆聚集、避免聚餐和团体餐、说话戴口罩,表面上看是让人们隔离和拒绝同事的走进与交流,但实际上,却是引导人们用科学的行为,保护自己和同事的健康,同时这种理性行为的引导,更是鼓励同事之间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关心共同抗击疫情,这不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换位思考和彼此在疫情严峻形势下更加温情的关爱体谅吗?
决胜“战疫”,除了专业抗击力量的决战之外,离不开个体行为的理性到位。在防疫关键时刻,个体的理性科学,是最科学也是最人性、最由温度的的参战行为。在复工复产人流出现集中的驱使下,阻断病毒和疫情传播成为目前最严峻的考验,复工复产的同事都时刻把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平安放在心上,把科学防护措施落实于平常,自觉做到戴口罩、勤通风、少接触、勤洗手,就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平安的高度负责,对复工复产的高度负责,对防疫的理性配合。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5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6
收到“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之后,姚女士不同意公司的解职决定,于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咨询:公司做法对吗?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明确告知姚女士:公司将其解职的做法是违法的。姚女士可在公司注册地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诉求公司与其恢复劳动关系或向其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
虽然说,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给了姚女士一个明确说法:这是违法的。问题是,企业违法了,姚女士究竟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就业权利?而且,仅仅凭着姚女士的“义愤填膺”,企业真会买账吗?或者说,“新冠肺炎治愈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继续上班?
我想,对于个人而言,打赢这场官司付出的一定是不小的代价,即便企业输了官司,问题在于输了官司的企业能否继续接纳“新冠肺炎治愈者”?最大的可能就是:输了官司之后,企业支付一定赔偿数额,也不再接纳“新冠肺炎治愈者”。而“新冠肺炎治愈者”再到其他地方应聘,遭遇的可能依然会是就业歧视,没人愿意录用。
应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歧视“新冠肺炎治愈者”现象。可以想见的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安全,企业在得知自己的员工属于“新冠肺炎治愈者”之后,一定会是排斥的,排斥他们的不仅是企业,还有昔日的同事。《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法律是刚性的,而具体到落实上来说,又很大程度上是“弹性”的。因此,如何治疗歧视“新冠肺炎治愈者”的伤,还需要多做些事情。
一个方面是,对于存在与“新冠肺炎治愈者”取消劳动合同想法的企业,要露头就打,不能让“新冠肺炎治愈者”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劳动保障部门介入约谈,必要的时候应该启动公益诉讼,办成铁案,警醒“后来者”;一个方面是,需要宣传科学知识,让“昔日的同事”以及用工单位知道“新冠肺炎治愈者”没有什么可怕的,心甘情愿与“新冠肺炎治愈者”在一起。
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新一轮招聘中,要防止出现拒绝录用“新冠肺炎治愈者”的情况出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新冠肺炎治愈者”的信息,不泄露这些信息。别让“新冠肺炎治愈者”遭遇就业歧视,谁也没有权力剥夺“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就业权。
202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篇7
但受疫情持续影响,当前全国各地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六稳”“六保”工作专门作了部署安排。“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大市,要始终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充分估计困难风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表示。
“市发展和改革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扩投资、促转型、优产业等方面聚力发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抓紧谋划实施一批“两新一重”项目,抢抓国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机遇,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谋划一批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争取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全市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367项,年度计划投资1091.87亿元;上半年,全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77个,年度计划投资390.04亿元;下半年还将举办集中开工投产活动。市发展和改革局将进一步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在安全施工条件下加快追进度、超进度,努力完成全年各项投资计划。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我市是制造业大市,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次应对疫情过程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复工复产,充分显现了我市经济和产业的韧性,进一步坚定了我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他表示,佛山将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性机遇,全力推动佛山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一方面,加快推动制造业升级,积极落实《佛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另一方面,大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2+2+4”产业发展新格局。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为机、危中抢机,坚决守住‘保’的底线,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奋力拓展‘进’的态势。”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海始终以高度的定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断夯实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推动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
他表示,南海区将紧抓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牛鼻子,聚焦完善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补链强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产业链支撑体系,加强国际产业链合作。同时,聚焦新基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新产业新模式,加快5g基站、加氢站、城市大脑、新交通和季华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此外,聚焦扩内需,找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最佳结合部和关键点,在中高端消费、健康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疏通政策落实堵点,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