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育主题心得5篇

时间:2024-05-17 09:36:28 分类:心得体会

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心得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心得体会是我们认真梳理了自己内心感受后写出的,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春教育主题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5篇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篇1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中质的转变期,是脱离了儿童时代认识方式,创造新的自我观念,从心理上重建人生的时期。如何培养青年健康的心理呢?

(一)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觉羞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二)适度的抱负水平。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与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和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五)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思想和情绪上的矛盾长期郁闷在心中,会影响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并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发生剧变,尤其随着性器官的发育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在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出明显的性心理特点。

青少年在性心理上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对异性的暂疏远期

在青春发育初期一段较短的时期内,中学生常常会避开异性同学,这种现象尤以女生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中学生对自身所发生的剧变感到茫然与害羞,本能地产生对异性的疏远,甚至对异性反感。

这一时期大约会持续1年左右。青春期开始后,由于男女少年在形态上、机能上的差别日益明显,他们在互相接触中便结束了童年那种无拘无束地打闹嬉笑的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疏远期。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很少往来。由于男女性格的不同,此阶段男生会嫌女生娇气、胆小、气量不大;而女生则讨厌男生的粗野、淘气、不懂事。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

2.对长者敬慕期

在青春发育的中期,中学生常常会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在文艺、体育、学识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多数是同性或异性的年长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神向往,而且尽量模仿这些长者的言谈举动,以至入迷。

3.对异性向往期

青少年随着身心两方面的不断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产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渴望了解性知识。到了青春发育的后期,随着性发育的日渐成熟,中学生常常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和他(她)有所接触,或在各种场合中,想办法吸引他(她)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自我意识很强,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或因琐碎小事争吵甚至绝交,因此交往对象会有所变换,表现为今天与张三好,明天又觉得张三不好二而李四特好。

对异性的暂时疏远所持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过后,男女少年很快就产生了一种彼此接近的需要,产生互相吸引的心理。如喜欢一起游戏,一起做作业,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这时期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出现早恋等不良倾向。甚至于把功课、集体活动置之不理。当然,正常的男女往来是应该被接受、被鼓励的,对异性有好感也不等于谈恋爱,青少年应正确把握。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在心理咨询中,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不同本质

青少年心理问题有不同本质。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纳为几类。

(1)身心发展不平衡问题。

a、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其身体发育很快,可能在半年内就长得和父母亲一样高或更高。其心理发展开始放弃小孩的依赖心理,图示自立;开始崇尚理论,喜欢判断批评;对异性和兴趣也大大增加,准备进入成人阶段。唯其在成长发育中,其身心各方面发展快速而不平衡,也不稳定,比如,有时热心与同学们一起高谈政治或哲学,但一回头又与弟妹吵着吃点心,显得很幼稚;对异性朋友有兴趣,但碰到异性朋友却又脸红心跳,显得不知所措。有的躯体已壮如成人,但说话办事仍像小孩所为;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呈现在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

所有青少年,其身心发展不一定都是整齐划一的,有的较早熟,有的则比较迟缓晚熟。若过份的早或晚,会因其偏差大而呈现异常。如,大多数大、中学生离开家而住入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可是难免有不习惯,还得依赖他人,也极想家。一般来说,十几岁的初中生,大多不会去尝试喝酒、抽烟或逗女孩子,可是总是有个别早熟的,会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突出行动来。假如偏差不大,随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变得正常;但有时偏差太大,便值得关心和作适当处理了。

b、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期有一个特点,即其价格要从已建有初步秩序和结构的孩童期,变为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于重新组合,建立起更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所以,处于“孩童与成人期”之间的青少年,其人格上有紊乱无结构的倾向。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比如,在孩童期已学会把衣服穿得干干净净,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进入青春期以后,反而穿着既不整齐也不干净;本来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的小孩子,却变得晚睡晚起,生活无干规律,令父母老师担心。这种现象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通常说来,随着进入成人期以后,会再次恢复其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总之,青少年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从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诸如如何减少依赖,割断“脐带”,学习自立;如何应付与日渐增的对省事的兴趣与欲望;如何与同辈朋友相处;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成长的方向等。一般年轻人大致都能处理应付此类问题。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常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了解,并判明问题的本质。

(2)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多会敏感而脆弱。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的,养活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比如,家庭父母失和,家人生病,都可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假如换了环境,过不惯集体生活,也容易产生心理反应。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与异性朋友相处时,是否被欢迎或被不理会,都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冲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适应问题。

(3)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有些儿童患上儿童特有的精神疾患,如“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障碍”,但青少年期并没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只是有些成人所患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就开始呈现。如过分的孤独畏缩、思考奇异、感觉古怪等,有时是“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病症。假如情绪过分兴奋或低沉,且周期性变化,就要考虑是否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早期现象。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少年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做出治疗上的建议。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篇2

一、中学生性教育的现实状况

1、社会“风”难挡

目前的青少年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家长和学校给予他们的个人空间比较大。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变,多元文化代替单一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学生眼花缭乱,国外的“性开放”“性自由”“性解放”之风,使他们茫然不知所从。很多学生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地涉及各类报刊、书籍、音像等。铺天盖地的“网恋”“早恋”“同性恋”“姐弟恋”等时髦的名词,也充斥于他们的学习及生活。通过时尚的文化前沿可以看到性观念的前卫、开放、大胆,这些逐渐吸引着中学生的注意力。中学生在身体发育和思想观念方面尚不成熟,面对社会上刮过来的一阵阵“性开放”“性自由”之风,很多时候无法抗拒。学校性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学校“责”难担

目前“减负”之后,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原有的早晚自习,周末有双休日,学生的个人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多一点,男女学生相处的机会也多,这就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开始在自以为比较“成熟”的观念下,自由追求“性情感”的满足,这使得学校承担的责任加重;社会上刮来的“性开放”之风,使学生工作时时难防,事事难料;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把几乎所有的责任和负担也都给了学校,这份责任对于学校确实很难担。

3、学生“心”难猜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比较快,个人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面对“性”,他们会羞涩、恐慌,也有渴望与期盼,这是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处于动荡不稳的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青春期“性成熟”,他们会感觉到措手不及、焦虑、抑郁,但是不愿意和父母、老师谈及。在感情、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慢慢转移,对老师更多的是怀疑、猜测,不愿意倾心交谈,大多选择“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学生的心思让老师及家长感到很迷惑,猜不透。

4、父母“口”难??

少儿期的孩子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与父母及时交流,父母不但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而且也是他们的榜样。父母会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孩子交换自己的看法。但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子女的行为多采取默认的态度,极少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认为很多问题孩子自己可以解决好。特别是有关性的问题,父母觉得难以启齿,大多谈“性”色变,认为还是留给老师好。有的家长认为到一定的时候,孩子会“无师自通”的。此外,很多家长本身性知识缺乏,性观念陈旧,对孩子也就谈不上正确的教育。

5、教育“度”难把

家长把口难开的性教育问题推给了学校,学校也是“责难担”,具体工作的落实还是老师的事情。目前的中学生个人空间大,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多,教师对其进行性教育的“度”很难把握。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性”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无师自通”的观点。然而教师又要把“性”放到明处,拿到桌面上给同学们清清楚楚地讲出来。这就产生了碰撞,使得教师更难把握性教育的“度”。教师如果涉之不深,肤浅而过,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涉及太深,讲得过透,有可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他们自己去亲自体验、尝试,这与性教育的初衷就相悖了,其尺度一直是老师难以把握的问题。

二、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性教育的对策分析

1、社会要正确引导

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各种渠道向青少年传播的性知识,使得他们的性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性开放”的趋势已经显现,青少年由于“性缺失”而引起的犯罪率有增无减。我们一方面应该改变传统的道德观,转变性观念,揭开“性”的神秘面纱,努力创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良好环境。其次,对于国外的性观念,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美国的“性开放”思想的传播,确实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影响,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美国95%的学校在性教育的课程中公开讨论性病及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育部近年也加大了对性教育的宣传力度。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的健康教育征文活动,通过开展征文活动宣传“健康性教育”,让大家进行经验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对性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健康知识的传播。社会对性知识的正确舆论是学校作好性教育工作的直接引导,各种传媒对性教育的态度、尺度应适当、客观。文化作为人们价值观的载体,要防止不良的思想和宣传进入校园。

2、学校要有所担当

首先,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性教育看作是沉重的负担。学校教育是性教育的主渠道,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性知识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次,学校可以做问卷调查,看同学们想知道有关性的哪方面的知识,不了解什么知识,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群体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据此组织教师开发性教育校本课程,这样的性教育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再次,学校尽量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转移学生的“性好奇”。学校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成立心理咨询室,积极解决学生生活中有关“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定期邀请心理学家、妇科专家到学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帮助每个学校按类别配备性教育教师,并且要求教师每年从技能培训活动中,挤出十个课时进行性教育,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教师要科学教育

性教育不是生理卫生课和班主任的专利,其他各科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和课程的要求,给学生讲解有关“性”的科学知识。提及“性”,有些教师就把它和“黄”联系起来。部分教师在班级座位安排上,习惯于把男女分开坐,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更加明显。讲解性知识时,男女分开讲。这样的做法,反而增添了性的神秘感,学生更容易产生尝试的心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性教育观,不能提“性”色变,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更不能置之不理,教师教育要有“度”,教师讲就要大大方方地讲,不给 学生留下任何悬念和疑问。教师的言行要大方得体,学生才不至于害羞,难以启齿。

其次,教师一定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和宣传,应针对中学生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性教育。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采取聊天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把科学的性知识灌输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同学们交流看法,避免直接讲解的尴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容易把自己的难言之隐告诉教师,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交流手段。黑板报也是一种方式,同学们可以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最后,什么教育都讲究因材施教,性教育也是如此。不同的学生性别、性格、年龄、个人背景各不相同,教师教育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必须以尊重学生意愿,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为前提。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利于性教育工作的开展。

4、家长要坦然面对

家长的角色很重要,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家长正确的指引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保障。父母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推卸了所有教育的责任。家长永远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只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采取合适的方式,适度的语言进行性教育,孩子一般都能接受。面对问题,家长一定要冷静,过激的语言和行动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成熟需要时间,成长是一个过程。性观念科学的家长,应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5、学生要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学校、教师、家长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学生是否理解、接受、执行才是关键。中学生不要把青春期出现的生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是正常现象,应该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和同学建立正常的友谊,懂得尊敬他人,靠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正规途径了解性知识,接受性教育。学生自己的努力才是性教育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

对中学生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性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性教育适时疏导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学业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对他们走上社会之后树立正确的婚姻生活观念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篇3

青春,这是人生中最灿烂、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有如朝阳,好比鲜花,为人们所向往和赞美。然而青春期又是多思的时代,多变的季节。在这个阶段,人常常会浮动浮躁,也易出现欢喜和哀愁交织。如何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浪呢?

一、正视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而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时期,他们在长大过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必须依靠教师的指点和帮助。我们应变“外塑”为“内化”,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学习、前途充满信心。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人手,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以期达到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的目的。

二、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给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闲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若能巧妙地把握时机,以有关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引导,层层分析,就会深入学生心灵,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此外,还有“追星现象”比如“超级女生”、“追求高消费”比如穿戴名牌衣服等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如果能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引导,其说服力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

我校将青春期教育列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围,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其中包括现代的青年观,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我们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为主题,利用多种形似组织学生座谈讨论,指导他们划清纯洁的友谊、真挚的爱情和早恋的界限,认清科学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志向,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期大好时光,专心学习,让学生认识自我,做到自爱、自尊、自重、自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架设心灵倾诉的立交桥,开展心理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希望通过咨询,尤其是个别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为消除学生对心理疾病的神秘感、恐惧感以及羞耻感等种种偏见和误解,在咨询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守保密原则,一切从预防着手。教师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如对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可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对那些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则指导其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既要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又要教给他们科学的观察、记忆、思维的方法,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求得较大进步;对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等,都应想办法帮助他们排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和后果。在进行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时,要语气温和、态度诚恳,要选择适当的场所进行交谈。这样,会更有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精神保健的自觉和自我精神支持系统的完善。

四、建立新生入学健康档案及心理档案

在新生人校后,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体检,对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卡片,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身体发育状况。体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测试,学校制定出了课间操达标评分标准,设计了课间操质量一览表,从快、静、齐三方面对各班课间操的质量进行考核,由此,提高了课间操的质量,也使正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学生得到了锻炼,更利于身体健康。

教师可以运用观察、实验、量表测量等方法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如: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测量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心理特性;也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论举止、笔记文章、行为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典型心理。然后教师可采用卡片的形式建立心理档案,以便日后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能够既照顾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又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心理变化、发展过程作系统的动态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篇4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上下十四亿人感受到病毒的无情、但同时也看到了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感人场面,也看到了共产党员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冲锋在前、个人在后的奉献精神。

这场战役是全民族的战役,也是对社会全方面的一个考验,而绝非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事件。从疫情发生到严重,从认识疫情到救助和隔离病人,从全国支援武汉到口罩、物价哄抬,从一方面地报喜不报忧到舆论满天飞,这次战役带给我的认识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也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规模如此庞大国家,在行政和社会治理上的诸多挑战,也没有看到最近央视带头为了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谣言过分解读,开始在多个城市试点直播、在武汉小汤山模式医院建造过程直播、让新闻和事实呈现到观众眼前、跑过谣言。当然,最近很多事件需要带给我们认识的反思,需要我们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行政能力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疫情结束后深入调查、吸取教训,但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在另一方面,我看到的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史迹。一批批党员先锋队冲在了防空疫情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医疗冲锋队、基建冲锋队、党政冲锋队,这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热泪盈眶,让我们对击败病毒、对国家的明天充满希望。天灾无情人有情,隔离并不不隔离爱,希望在全国各民族齐心协力下,早日战胜病毒,恢复美好生活。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篇5

(一)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觉羞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二)适度的抱负水平。

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

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与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和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五)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

思想和情绪上的矛盾长期郁闷在心中,会影响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

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并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青春教育主题心得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