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不再那么的枯燥,为了将自己的真实感想表达出来,我们要认真写心得体会,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1
感谢你们在这场战疫中的付出,是你们的誓死抗争、不畏牺牲,阻止了病魔的肆意侵入!是你们的默默坚守、辛勤付出,守住了防疫战线!是你们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如今,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吃力阶段,拜托你们,再坚持一下可以吗?再加把劲,再用点力,彻底战胜疫魔!
在卡点蹲守的防疫战士,再坚持一下好吗?我知道,你已经连续工作超过了30天,每天超过12个小时,受过寒风的吹咧,经过太阳的曝晒,也曾在大雨磅礴中孤独地躲在小帐篷内,默默守着小区出口。你家中还有父母的担忧、儿女的期盼,还有好几双眼睛默默等你回家。你曾受过不配合者的白眼,也感受过居民送上的温暖,还收获了一份战友的情谊。群众给你的一个微笑,都让你如浴春风,你给群众的一句谢谢,都在默默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记录居民出入情况,监测人员体温,上门登记居民信息,为居民提供服务,单调枯燥且又重复的工作,却是阻止疫情传播最关键的防火墙。疫情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时段,拜托,请务必再坚持一下好吗?
居家隔离的亿万群众,再坚持一下好吗?我知道,你已经好多天都没出门了,想念那自由自在的奔跑,想念烧烤、啤酒、火锅、涮羊肉,渴望在人民广场溜几圈,和朋友们喝一次下午茶。在家的日子里,旅游是从厨房到卧室,拍照是窗外一成不变的风景,一日三餐是自己那糟糕的厨艺。无聊的你,搞出了许多黑暗料理,学会了左手和右手下棋,数清楚了自己有多少根秀发!你虽然没有走向“疫”线,但你也是真正的“抗疫战士”!复工复产下,你终于能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看看树上的鸟儿,但请记得戴好口罩,不去人流聚集地,不聚会,不聚焦,再坚持一段时间,胜利就在眼前,加油,奥利给!
与病魔做抗争的白衣天使,再坚持一下好吗?我看到,少女的肌肤因酒精浸泡变得褶皱,春风般的面容因口罩挤压变得狰狞,年轻的生命在奋战疫情中逝去。你跨过物资短缺的障碍,扛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死神手中一次次把人拉出来,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把自己也拽进去。你在做一场生与死的斗争,一个个战友倒下了,又有一个个新队员加入。你甚至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只记得衣服后面那一个个可爱的名字,也许今天还在你身边做手术,明天就躺在冰冷的病床上呻吟。忙碌了近10个小时的你,嘴里吃着饭,心中想起了在家里的孩子和父母。你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很久没有和家人说过话了,很久没有抱抱自己的孩子了。然而,这样的日子就快结束了,请务必再坚持一下!好吗?
愿春暖花开,梦回神州大地!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2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肇公宣
4月14日,参加抗疫一线工作的肇庆市公安局高要分局民警周文辉,在安保值守期间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牺牲,倒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这片热土上。这位从警30年的民警,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2岁。
倒在疫情防控安保一线
周文辉是肇庆高要人,1992年6月参加公安工作。30年来,他先后在高要分局小湘派出所、乐城派出所等基层一线工作,2014年10月调至治安大队工作至今。
2022年3月27日,高要区金利镇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为抗击疫情,当地公安全警动员参与抗疫,作为党员的周文辉主动请战。在值守期间,周文辉热情尽责,帮助隔离人员解决各项难题,被大家亲切称呼为“老周”。他始终坚守岗位做好本职,从未说半句“扛不住”“熬不了”的怨言,从未提出换人退出隔离工作岗位的要求。他常与同事开玩笑说:“我有幸运之神照顾。”
与他一起值守的民警王如意说,在值守初期,为了让无关人员远离隔离酒店,老周主动打印了宣传告示,在酒店附近、主干道等区域张贴。面对进入酒店的人员,老周发挥专长,对进入人员进行严格把关,登记造册。每一个细致的环节,都为一起值守的民警做好示范。
4月14日早上,在做好隔离酒店人员即将撤出后,周文辉又忙着对数据进行梳理。下午,在高危岗位上连续坚守奋战10多个日夜,即将结束隔离酒店疫情防控工作前,周文辉突发心脏疾病。这次幸运之神没能眷顾“老周”,他离开了一生无比挚爱的公安事业。
周文辉(左一)开展例行检查
深耕基层一线实现零投诉
生前,周文辉主要负责治安大队的特种行业管理工作。结合岗位职责,他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认真执行党委政府“放管服”改革政策,千方百计为企业、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工作实现了无纰漏,个人保持着零投诉、零信访记录。
他长年扎根基层一线,深知特种行业管理的大忌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自调入治安大队接手负责特种行业管理工作后,面对全区17个镇街、2196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和行业基数,他主动深入研究探索工作方法,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路,亲自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协调相关信息资料,积极与管理行业的老同志请教管理方法,提升为行业业主服务的质量。
他还经常深入一线走访各行业,开展实地调查,逐行逐业、逐店逐铺对全区刻章业、机修业、旧货业、典当业、油站等行业进行详细全面走访排查,以实际行动了解社情民意、行业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他的努力下,摸排出辖区内刻章业、机修业、旧货业、油站等行业的清楚数据,为社会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等中心工作做好决策,落实好相关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基础依据。
周文辉在辖区开展常规宣传
冲锋大案要案侦破前线
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之外,周文辉发挥专长,是高要区侦办案件的业务能手,不少年轻民警都称呼其为“大师兄”。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多年的他,充分发挥丰富的办案经验,积极参与推进“飓风”专项打击行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各类要案大案侦破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周文辉同志参与侦办了“5·10”“8·24”利用网络组织卖淫案,“11·2”组织卖淫案,“10·12”开设赌场案等大小刑事案件20宗,行政案件12宗,刑事拘留80多人、逮捕60多人、行政拘留40多人。
“始终坚持要把一件事情干好干成,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细致,执着。”民警王如意说,老周就像“老黄牛”一样,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如今看着秩序井然的高要区金利镇,王如意总会想起和他一起并肩值守过的周文辉。在大家的心中,“老周”未曾离开,头顶警徽,值守一线的形象,一直闪耀在他们的心中。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3
20_年伊始,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拉开了序幕。从一人染病到武汉封城,再到全国戒备,无数“逆行者”奋然投身疫情前线。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疫情,“白衣天使”们持枪执盾,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最美逆行者”身影照亮了濒危者灰暗的天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那被汗水浸得泛白的双手,那被口罩勒得流血的脸颊,那剃光秀发却仍灿烂的笑容,那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他们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战斗,含着泪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他们与患者同甘共苦,拼尽全力。携手中国人民,共战新冠病毒!
灾难面前,所有不可能都将成为奇迹。六天之内建成一座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昼夜轰鸣,上万名工人通宵奋战。为了更多的病人更快的康复,他们也在与时间比赛,与生命竞争,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仅十天,他们向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他们向广大人民展现了内心的决心,他们用血汗与双手,筑起了一条条通往希望的大桥。
疫情,是医护人员的战场,也是新闻人的战场。在控疫前线,镜头前是医护人员匆忙的背影,镜头后却是为我们报道疫情的新闻人。白岩松和他的《新闻1+1》奔跑在这个战场上,在谣言四起的环境下,承担起了告知真相、引导舆论的责任,成了央视当之无愧的品牌节目。《你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他为民思考,心系国家的一面,举国动容。镜头后的新闻人,他们呼唤真实,追求真相,播报疫情,将广袤的中国大地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执子之手,与疫共斗!
保护我们的人都在负重前行,可总有一些被保护的人在雪上加霜。病毒几乎笼罩着全国,国家严禁人们聚会、访友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可他们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仍然走亲串友,难道想要“点亮世界”吗?同时,因武汉为重疫城市,所有人都对武汉避之千里,甚至歧视武汉人,隔离了病毒,也隔离了人心。我们都是这场疫情的受害人,我们该做的是呆在家里,不为社会添加负担,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的国家,而不是痛恨、辱骂。在所有人大喊“武汉,加油!”时,我们也应大喊“武汉,挺住!”,武汉,我们与你们同在!
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在这未知的病毒面前,无数的同胞紧紧相连,含着泪为中国祈祷。“一方星火急,十地凶险情。驰援身憔悴,指挥泪纵横。”
看啊,黎明快来了,“逆行者”们的身影已经拉出了地平线。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你我都是战士。无情的病毒如同死神的镰刀般割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却割不走他们坚定抗疫的信念。
向钟南山院士致敬。
钟南山院士,一个本应在家享天伦之乐的耄耋老人。却因为浓浓的责任感,对国家对人民热烈而深沉的爱,参加了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的行动。
众所周知,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就义无反顾地前往了抗击非典的一线战场。而现在新冠疫情爆发,他又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武汉。来到了最容易感染的地方。他在医院的每一步都仿佛游走在刀尖上,如履薄冰。可是这并没有打退他坚定抗疫的信念。在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她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这让当时的很多人都惊呆了。在连自己的生死都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他却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到他那里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爱呀!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算英雄的话,还有什么人向英雄?
向在此次疫情中殉职的医护人员致敬。
病毒是无情的,是残酷的,他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李文亮医生作为发现以前最早的几个人,他一直提醒着我们要防控疫情。最后因感染病毒抢救无效而去世。年仅34岁。
彭银华医生,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在得知疫情爆发后,她毅然脱下了婚纱,推迟了婚礼。奔赴抗疫一线,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因感染病毒不幸去世,年仅29岁。
刘志明院长,自疫情爆发以来,他就带领全院医生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即使不幸感染,也在病房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疫情仍未停止,防控仍在继续。
希望大家做好防护措施,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不让英雄的血白白流干。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4
2020年初,微信新上线了一波“微表情”,让诸多网友兴奋不已,也为人们日常的问候寒暄、聊天互动平添了一分情趣。然而,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持续扩散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让人们心头由此笼上了一层“阴霾”。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在此时挺身而出、奋战在街镇、社区等基层战“疫”一线,他们一马当先、直面战“疫”的勇气与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也不妨用微信的“微表情”来诠释注解,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他们的青春热血在战“疫”中闪光。
民之所向、吾之所应,一声“好的”我来了!微信新上线的“好的”表情粲然一笑,手形比划出一个“ok”,透着一股子自信与活力,让人们彷佛听到了它一声“答应”的回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广大党员、干部放弃与家人团聚,很多人未过完春节假期就匆匆上岗、各就各位,其中既有来自于机关“下沉”服务一线的干部,也有来自各街镇、各社区服务点的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响应组织号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一声“好的”从容答应、即刻就来,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中来,守好每个防控点位的“责任田”,认真站好每班岗,让为民服务解难题、抗击疫情我当先的精神在党员队伍中传承接力、生生不息。
民之所需、吾之所求,一个“社会”我来帮!相较于“好的”,“社会社会”表情显得更为调皮而活泼,合手一个抱拳姿势,彰显了“没问题”“我来扛”的侠义风范。面的疫情的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发展形势愈演愈烈,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以“社会社会”的战“疫”参与者、群众贴心人姿态毅然融入到抗击疫情的洪流中去,扮演好“指导员”“宣传员”“调研员”等重要角色。他们在走街串巷的一声声“注意安全”“要不要帮忙”中开启每日的工作,不仅为隔离户提供监测体温、取送快递、倒垃圾等生活服务,解决从马桶堵塞到协助送医的各种问题,还以电话慰问、微信“打卡”等方式进行情感和心灵上的慰藉与安抚,让隔离疫情的同时并不隔离爱,为群众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和最贴心周到的服务。
民之所愿、吾之所往,一声“加油”我助力!“加油”表情本身适用范围最广,一个左手向上握拳的姿态,一个红色头带随风飘扬,给人们以春天般的希望和欣欣向荣的活力感,让人不禁要喊出“加油”的感觉。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作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民生“大考”、疫情之战,广大党员、干部不能熟视无睹、置身事外,而是要闻令而动、“逆风”前行,将疫情作为锻造和检验自身能力的“试金石”,在思想上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行动上落实组织的部署安排,以“加油”的助力姿态、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赶赴战“疫”一线、奔赴各个防疫服务“点位”,将各项防控疫情的措施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5
自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湖北十堰东城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声没有停过。当下防疫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电多、问题多、请求多、投诉多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常态。
“能否帮忙送一支体温计”——群众身边无“小事儿”
家住东城开发区辖区的小区居民打电话来,称自己从武汉回来,自己身体虽健康正常,但母亲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体温计摔坏了,从电话中的语气里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听完他的电话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安抚,建议其居家观察,不要外出,在记下联系电话后立即联系了小区所在的天津路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天津路社区书记余军回电话,“一支体温计而已,这是个小事儿,我跑一趟已经给他们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通过“小电话”建立起的两级联动为民服务的桥梁,指挥部办公室落实电话里的各类群众“小事儿”26件。
“能不能帮我看下家里无法联系的老父亲啊”——严控严管有“温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东城开发区辖区徐家沟村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长达两小时,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无法联系,希望村委会能帮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将诉求转达给徐家沟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鸣成当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在确认住址后,立即去到该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况。村书记徐鸣成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确认该村民为本村村民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帮助联系高速公路管理处放行,最终该村民在村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回堰与老父亲团聚。当前,通过电话互通,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协调群众出行、回家、生活、就医等各项诉求30余件。
“我家楼下的商店今天开门合规合法吗”——“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各类群众投诉和举报电话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众、小区消杀工作、企业未按规定开工等各项群众关心问题。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群众反映的事项转达给相应村和社区,村居干部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按照属地责任督办整改,必要时由指挥部协调派出所、执法大队、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处置。一通通举报电话,是对基层单位工作成效的监督,也是控制当前疫情的一把“利剑”,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人民战争,要增加群众的“参与感”,切实让“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电话虽小,但要把“小电话”里的“大民生”解决好,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守“初心”的同时还要有耐心,必须同时具备责任意识和严实作风。看起来简单的“接电话”实际上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防疫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在多级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现信息共享、“对话”通畅的前提下解决好群众诉求。
当下,群众为防疫工作作出牺牲,居家坚守不出门,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传递出的“声音”真挚真切而有分量,基层工作人员还当进一步紧跟疫情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强化头脑武装,切实处理好“小电话”中的“大民生”。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6
新型冠状病毒疯狂地席卷全国各地,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下了,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告急!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在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与万恶的病毒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而波澜壮阔的殊死搏斗,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各路病毒专家来了。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迎新春佳节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如其来,给浓浓的节日气氛蒙上了迷慢的阴影。面对这种人类尚未认知的新型病毒的急剧传播感染,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来了,感染病学家李兰娟来了,全国各路专家来了…
84岁的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仍然奔赴一线,告诉我们”一切有他”这位中国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南来北往,北京受命,武汉探险,访疫问病,再次毅然奋斗在抗击新冠病毒战斗的第一线。
著名感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这位年已七十三的古稀老人,作为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她巾帼不让须眉,不畏艰险,再战疫情,为防控新冠病毒疫情出谋献策,为救治疫病感染者竭尽全力。
陈薇少将等军内生化防御专家来了,她在刚进驻武汉不久,就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为快速确诊和救治疫病患者作出了积极贡献。
还有许多像钟南山、李兰娟和陈薇一样的呼吸及感染学科的专家也来到了武汉,积极参加新冠病毒的流行调查和防治,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防控疫情的前线。
解放军医疗队来了。这支人民的子弟兵,每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新冠病毒威胁人民的紧急关头,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区医院全力以赴,空军医疗队来了,海军医疗队也来了,解放军的各路医疗队第一时间冲进武汉来了,这些人民子弟兵再次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
各地医护人员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国制度特色的根本体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扰,为打赢这场旷世之战,全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共赴国难,各地的广大医护工作者,踊跃报名,积极参战,逆袭而上,一份份请战决心书,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诠释了他们的战胜疫情的决心、信心和对人民深沉而博大的爱。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支医疗队、六千一百多名医护人员极速地奔赴疫情发源地—武汉,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而危险的疫病抢救中去。
顽强不屈的勇士来了。在新冠病毒疫情最严重的武汉,还有一大批日夜顽强奋战在救治感染病人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险,竭尽全力拯救患者,谱写一曲又一曲抗击疫情的赞歌。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已身患“渐冻症”导致下肢肌肉严重萎缩,看着他一颤一拐艰难奋斗在抗疫前线的身影,看到他来不及照料感染新冠肺炎的老伴,真是令人心生同情与敬意。还有这个医院的护士郭琴,因救治疫病患者而被感染,治愈出院后积极请求继续参加战斗,这是何等的勇敢与无畏!还有一位92岁的敖忠芬奶奶,她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却义无反顾地到一线看病,她说”死也要死在上”这又是何等的慷慨激昂!……
在武汉抗击疫情的主以及全国各地抗击疫情的上,我们的专家、军人、医护人员、媒体人、党员,大家知名的和默默无闻的各路英雄尽呈英豪,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真是数不胜数,浩然之气,可以贯天!
可以欣慰的是,在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从城市到乡村,从街道社区到居民小区,构筑了一个防控疫情的天罗地网,新冠病毒疫情陷入在人民战争的辽阔的海洋之中。疫情吓不到中国人民,让疫病在中国人民面前发抖吧,中国人民必胜!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7
2020年的庚子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互相是戒备与疏离……每天增长的确诊数字,不断扩大的疫情地图,时刻牵动着14亿人民的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在这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却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上,用尚且稚嫩的肩膀,众志成城,扛起了“爱的桥梁”。
那一天,白衣着身,是英雄出征战场的铠甲。近日,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最美的背影”,点赞最多的一张照片就是几位医护人员,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站成一排,赶赴病房。我们在过年,他们在帮所有人过关,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不再恐慌,因为一袭白衣,让我们看见最美丽的铠甲。曾经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90后们,变成如今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一线战士,防护服下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子女、是父母、是挚友,是鲜活灿烂的普通人。他们怕吗?当然。但正是他们,在危急时刻,克服恐惧、义无反顾地“顶上去”,是他们,面对肆虐的疫情,始终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是他们,用逆行的单薄身躯,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正如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莎所形容的那样:“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这群90后,是拥有着隐形翅膀的天使。
那一刻,青丝斩断,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1月26日,一则“光头护士”的新闻一度引起关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身为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后,她果断将两个孩子送离了身边,并且因为毛发也可能沾染病毒,所以自己在家毅然剪掉了齐腰长发“光头明志”。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样拥有长发的我,更能理解这一决定的深重意义。女孩儿爱美,剪掉长发尚可,但是剪成光头,哪怕是男士,又有几人有此勇气?当大家感动地说“这身白衣穿得太沉重”,单霞却觉得剪个光头真心没什么,“只是为了我好戴帽子,好穿防护服,好上战场,好保护自己和同事”。因为穿上了这身白衣,戴着护士帽,有了信仰,即使害怕也不能后退,为了切断传染源,努力救治病人,他们做的事情,比剪发还多得多。“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关键时刻我不会逃避,我也不会做逃兵”,这些话,都出自一名95后的小女孩之口,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护士李慧。疫情爆发到现在,从除夕夜开始,她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未离开。因为有这样一群年轻巾帼英雄无私勇敢,在病毒面前毫不害怕,舍身为民为国,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为之战斗的决心,坚定了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信心。
那一句,义无反顾,是赤子心怀感恩的大爱。24岁,恰是青春正好的年纪,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护士佘沙,却有远超这个年纪的担当和感恩。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幸存的她,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医院发布召集第二批援汉医疗队成员的通知后,她就主动报名请战,在她和护士长的申请理由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那句“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与此相似的,还有一名95后男护士许汉兵所说的,生在中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危险的时候肯定不能退缩”,奋战抗肺炎一线的他,在防护服上郑重写着“精忠报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为了家国大义,付出所有、哪怕生命的代价,他们,为我们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澎湃爱国情。年轻的90后,曾经被人们称作是“垮掉”的一代,很多人质疑,我们是否能够担负起建设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是否能扛起中国走向未来的坚定脊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90后在严峻疫情面前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探访疫情真相的青年记者;除夕夜整装待发,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医疗队;各地医院,在请战书上坚定地按下红手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心系武汉,捐助物资善款的海内外爱心人士。无数感人肺腑的事情中,90后用实际表现告诉社会:我们,一定行!滴水汇成江河,有14亿同胞站在我们背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相信每一个人的付出,相信阴霾过后终有灿烂彩虹。
抗疫故事和心得体会篇8
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摘发
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湖北省委联合组建“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团由28名成员组成,涵盖了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物资生产保障人员等各个群体。他们绝大多数疫情期间工作战斗在湖北武汉主战场、抗疫第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光明日报摘发各位成员的报告,以此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4月15日,最后一支支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返京。新华社发
生命至上实事求是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在大灾大疫面前,什么是最基本的民生?什么是最高的人权?那就是生命,而且是健康的生命。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在社区群防群控,坚持“不遗漏一个病人,不放弃一个病人”。我所在的医院有一位62岁的新冠重症感染患者,救治难度非常大,我们给他上了111天的ecmo,创造了世界纪录,几次出现大出血都抢救回来了,最后顺利康复出院。
抗疫已经9个多月,在较大的国家中,我国患病、死亡的比例世界最低。生命至上,从中央到地方,全民的指导思想是对生命的敬畏、护卫和捍卫!这次疫情使我形成一个深刻体会: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民评价他们的政府好坏时,都离不开“能否改善他们的生活,社会是否安全;在大灾大疫到来之时,能否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减少死亡”。这次的抗疫斗争,充分证实我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有活力的。
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目前,全世界患病超过3000万人,死亡超过95万人,许多国家仍然处于疫情发展状态,仅仅中国做好了防控,也不可能安全、稳定地发展,要进一步把“命运与共”提到日程上。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控制疫情发展,中国才可能真正稳定地发展生产,恢复生活。
投身到中医药抗疫的生动实践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介入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经过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在这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对新出现的疫病,西医关注病毒,要破解病毒结构,搞清传播途径,才能研发疫苗和药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中医关注症候,明确病毒侵袭机体后,人体出现的反应、症状等状态。症候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础,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它兼夹或风或寒或热或燥而发病。由此,我们很快制定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这为国家版诊疗方案中医部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对于重症患者,我们强调中西医结合救治。中西医结合救治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这也是我国重症率、死亡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采取了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特别是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显著降低。此外,严格集中隔离、普遍服用中药,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显示了中医药早干预、早阻断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应对突发疫情中医药介入模式,形成临床救治与科学研究协同攻关机制和应急状态下中药新药发现模式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经验和现代化的组分中药高通量筛选,成功研制了宣肺败毒颗粒,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在全国推广应用。
担当起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我们初到武汉时,当地核酸检测力量非常急缺,日检测能力只有350例左右,3天才能出结果。虽说我们受领的是疫情研判、病原研究、流调溯源、疫苗研发等应急攻关任务,但我们当即决定,先把核酸检测的担子挑起来。仅用一天时间,我们就完成了帐篷式负压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每日检测样本能力达到1000份以上,而且当天就能出具结果,这对当时处于瓶颈期的武汉核酸检测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和团队成员一致感到,攻下疫苗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于是,我们科学制定疫苗研发路线,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安全质控条件下的生产制备。通过3条技术路线并行,优中选优、快中求快,仅用常规流程的一半时间,就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法规要求完成疫苗研发制备。为了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和部分团队成员带头接种了疫苗。根据临床试验要求,需要定期抽血检测,每次要抽8管血。由于大家长期连续奋战,经常抽到一半就抽不出血了,只能停下来喝点水、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再接着抽,有时要来回折腾好几趟,耗费一两个小时,等血抽完了整条胳膊都变成了紫黑色。
现在,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回顾在武汉的113天,我们每天都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就这样日复一日坚守在与疫魔对垒的岗位上。我坚信,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来的娄山关、腊子口。
我必须跑得更快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金银潭医院是此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医院257名党员,争相奔赴急难险重岗位,没有一个逃兵。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临危受命,参与两个病区建立,最多的时候一个人管理三个病区近百名病人。南六楼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和同在隔离病房做护士的妻子曹珊,将11岁的儿子交给家人,主动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援助医生,把医院床位让给同事。夫妻二人从大年初一开始,以车为家,在汽车座椅铺成的“床铺”上睡了近一个月。
大年三十晚上,我去重症病区查房。刚走进病房,一名60多岁的盲人患者一把抓住我的胳臂问我:“你是张院长吗?”我很惊讶。
老人说:“我虽然看不见你们,但我听得见。我听得出哪些是医生的脚步,哪些是病人的。每当我听到你们的脚步声来了,就感到很安心。而你的脚步声,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很多人都说,我鼓舞了千万人,我觉得更是千万人鼓舞了我!
新冠肺炎是一个全新的传染病,在全力救治病人时,我们还有一项艰难的工作,那就是病理解剖,而这需要逝者家属的支持。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是,从2月16日开始,一周内先后有18位家属捐献了逝者的遗体。2月21日到22日,我们的医生冒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完成了5例逝者的遗体解剖工作,这也是全球最早开展的一批新冠肺炎遗体解剖。负责解剖的同事说,我们要对得起这些献身的英雄人民。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我的内心始终充满了感恩之情。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而背后鼎力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
做挺身而出的凡人
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队长张宏
在天津对口支援湖北恩施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中,有的夫妻都在疫情处置一线,有的家里有需要照顾的父母和孩子,还有朝气蓬勃的90后……无论是什么情况,大家都没有丝毫退却——他们是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
就是这支队伍,第一时间与当地同行开展疫情趋势研判,绘制恩施州疫情地图,并提出了按照县市、乡镇和村居进行风险评估的模式,为应对疫情、复工复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无论是半夜还是凌晨,只要发现阳性病例,便第一时间进行流调和排查,为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挖掘可能存在的隐患,他们翻山越岭深入隔离点、看守所、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进行调查和指导,高强度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高峰时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在疾控队大部分队员撤离回津后,20名骨干留下来帮助恩施州开展疾控大培训和复工复学疫情防控指导,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的网底。
我们只是全国几十万疾控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只是履行了疾控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们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凡人也可以送出微光
武汉商业储运责任有限公司职工叶九思
2月初的一天,我正在楼下给小区居民搬运蔬菜,听见楼上有人喊:“没药吃怎么办?”听这声音,是楼上的一个老婆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基本的吃的有了,但是药还没办法送进来。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所以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多备了点药。但是,还有很多人断药了。
当时我在运菜,并没有回应老婆婆,她可能以为没人听见,其实我听见了。回到家里,我和十四岁的女儿还有妻子说,我想去做志愿者,想办法给这些人弄药。在志愿者报名系统开通的第一天,我就报了名。
很快,病人的电话一个个打过来,要我给买什么什么药。我记录好后就出发去药店。我一般都会多跑几家,好比对价格。跑得多了,几家药店的价格基本上都门清了,一说要买哪个药,我就知道去哪家买最便宜。有时候,我也会厚起脸皮跟药店的人“扯皮拉筋”,希望药店的人给我的病友打个折。
我以前干过很多份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从来没有一份工作像这次一样,让我感觉自己这么有价值。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看到一篇报道,里面说“生而平凡,凡人微光”,感觉一下子写进了自己的心里。我是一个凡人,但我也可以送出微光。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治好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宁
在icu工作的52天里,我们救治的病人很多,但有一个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叫老程,转入icu病房时生命垂危。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治好他。但是,该怎么治?在他之前,和他类似的危重患者极少能闯过这一关。
每天下午三点,同济医院学术报告厅都会召开疑难病例讨论会,老程是我们讨论最为激烈的病例,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上不上ecmo,以及什么时候上ecmo。作为护心小分队的ecmo技术负责人之一,我决定上,而且要尽快上。尽管救治风险极高,但如果不拼死一搏,老程几乎生还无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后老程病情好转,成功撤除了ecmo。撤机那一刻,我忍不住欢呼起来:“老程,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活过来了!”这一幕打动了很多人。
老程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一个人的救治几乎动用了同济医院所有的医疗力量,而这样的事,在武汉、在湖北,每天都在发生着。
敲开家门打开心门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
只有把社区防线守住,才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2月17号,为期3天的大排查开始了。我服务的社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之一,有5235户8230人。这是一场不分昼夜的战斗。21名社区工作者和21名下沉党员干部“白天敲门、晚上数灯,逐户逐人、监测体温。”第一天完成了3000多户近5000人,第二天完成了2000多户3000多人,第三天查漏补缺。
大排查的一天深夜,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桂书记,你快去看看我妹妹吧,她快不行了!”挂断社区居民黄女士家人的电话,来不及多想,我一边协调车辆和医院,一边往她家赶。凌晨1点多,经过紧急救治,病人暂时脱离危险。后来,她被确诊感染,经过精心治疗后康复出院了。4月9日,她给我发来短信:“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战胜病毒,重获生命!”
后来,经常有人问我:“你们每天东奔西跑,不怕感染吗?”我们也是血肉之躯,怎么不怕呢?可在服务居民时,听到大家的一声“你们辛苦了”;上门入户排查时,还没有说明来意,门里就传来“是你们啊”,我们还怕什么呢?
敲开紧闭的家门,打开认可的心门。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记在心里。
“火速”相伴抗击疫情
浙江省温岭市智科机电有限公司员工陈海建
正月初一,温岭这座热闹的城市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被恐慌、忙乱的氛围笼罩住了。作为志愿者,我和队友们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有队员想到一个问题:现在医院有很多透析病人,原来靠公交出行,现在公交要停运,怎么办?于是,我们决定开车送病人去医院。我把招募信息发到群里,起初担心没人报名,但微信群里不停闪烁的回复,像一簇簇火苗瞬间点燃了我。
我们的战疫口号是“蓝红丝带·火速相伴”,每辆接送车上张贴标志,系上蓝红丝带——醒目的装备不仅想给志愿者提气,更是希望有需要的病人迅速找到我们。
每天凌晨起床,天黑乎乎的,有时候还下着冰凉的雨,路上一片沉寂。说实话,一个人开车在不熟悉的环境跟病人接头,搀扶病人上下车、进医院,往疫情风险最大的医院跑,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但是,一见病人看到我们后那喜悦的表情,我们就又充满了力量。
独行驰鄂主动抗疫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南岸分院护士叶海兰
今年年初,看着每天更新的疫情动态,我萌生了去武汉前线支援的念头。我有着近9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但当时正好因个人规划辞了工作,没有工作单位,没办法随医院“大部队”前往抗疫一线。就在这时,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招募具有医疗资质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组成医疗队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特设病区,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月18日,我几经辗转,终于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当时,武汉站已暂停服务,我向列车长说明了情况,希望能在列车经停武汉站时让我下车。他们虽然答应了我,但也提醒我千万想清楚,下车后再出去就很难了。我坚定地对他们说:“是的,我下车!”最终,我成了那趟列车唯一在武汉站下车的人。
大家都说,我们是逆行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坚守职业、履行职责的普通医护人员。在应对疫情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一名护士应有的担当,也是对这一职业最大的尊重。
弘扬劳动精神争做出彩先锋
郑州圆方集团党支部书记、总裁薛荣
今年年初,我和公司的几位工作人员坐上了去北京的“专列”。之所以叫专列,是因为当时那趟去北京的高铁上只有我们这几个人。这次行程的目的,是把疫情防护物资和请战书交到北京301医院。当我们赶到北京时,301医院正在加盖1000平方米的发热病房,急缺大量的保洁人员,我当下就向医院领导申请:交给我们!
回去之后,每一位党员同志都争着抢着要按手印,往前冲——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也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荣耀。后来,我们又带着物资和请战书,10天走了5800公里,去了32家医院,为他们送去感谢和慰问。
在隔离病区,我们的保洁员负责清理病人的呕吐物、餐食垃圾、大小便、医疗垃圾,背上50斤的消毒液来回做消杀,每一天都要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我们的党员突击队员们和医护人员一样,都是英雄!
在抗疫中擦亮初心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
在打响武汉保卫战的两个多月里,我每天最头疼的是怎样瞒着爱人外出采访。为了不让她担心,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外出买菜买酒精,只买一两天的量,然后以采购为理由出去采访。二月初的时候,最让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爱人出现了反复低烧、咳嗽的症状。在跟父母的视频通话中,他们发现了此事,认定病毒是我从外面带回家的,把我一顿痛骂。我非常愧疚,也非常害怕,赶紧再三保证不再外出采访,即使出去也坚决不去医院。但实际上,怎么可能不到医院采访呢?我索性带着她一起住到了记者集中隔离的酒店,戴着口罩一边照顾她一边忙工作。好在后来确认她只是得了流感。
在这个战场上,我采访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为我上了一堂堂现实党课,我想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些现实党课,让我在伟大抗疫精神的洗礼中擦亮了一名党报记者的初心、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汇聚信心和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董倩
疫情期间最让人感慨的一次采访,是全力抢救崔志强。65岁的崔志强从2月底得上新冠肺炎就上了ecmo,一上就是60多天。这期间,“重症八仙”每一个都在他床旁守护过。到4月初,当老崔撤掉ecmo肺功能就丧失、家人已放弃希望的时候,肺移植医生陈静瑜没有放弃,卫健委为他组建了全中国最顶尖的肺移植团队,准备做换肺手术。
老崔的女儿知道这个消息真是五味杂陈,兴奋在她爸爸还有一丝希望,揪心在根本没钱去支付手术费用。当她和母亲做好卖房的打算时,医院告知她们不用花钱,国家来付。手术后,医生护士没日没夜地守护在老崔身边,帮他度过最艰难的身体排异期。他没有了吞咽、发声功能,医护人员就像带婴儿一样教他,老崔终于能坐、能站、能笑、能交流了。虽然老崔在9月初还是离去了,但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坚强,和一个国家对于每一个生命的珍视,让人肃然起敬。
在武汉的3个多月,从星夜兼程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到争分夺秒建好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以及似乎是一夜间“变”出来的方舱医院和各个隔离点,中国共产党带着这个国家在进行着艰苦的绝地反击,让人心生敬意。我们的采访报道,汇聚起来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信心,是力量。
邻里守望同心抗疫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李德青
面对疫情,我们福祥社区组建了4支入户排查队伍,开始了“敲门行动”。第一轮排查时,我们请居民开门签承诺书,有的居民在家里戴着口罩和潜水镜,有的隔着两道门和我们对话,拿我们当“移动病源”看待。面对居民的不理解和担心,我们想尽办法在线下摸排的同时,开展“线上福祥”打卡报平安活动,引导居民要“严防”但不“恐慌”。
慢慢地,居民开始支持理解我们。有时候我们中午顾不上吃饭,就有居民送来自己煮的茶鸡蛋和糖葫芦,并跟我们说:“只有你们把身体保护好了,才能保护更多的人。”辖区内,有的商户主动送来消毒液等疫情防控急需物资,有的餐饮企业主动将后厨储备的蔬菜瓜果免费发放给居民,大家在齐心协力抗疫的同时,也凝聚起浓浓的“邻里情”“街坊情”。
不负生命的重托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
1月底,我参加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支援武汉,下了飞机就直接奔去金银潭医院icu病房。还记得那天早上救治一个病人,我在他床旁待了大概三四个小时,想尽了救治的办法,最后却发现效果很有限。从这以后,我开始每天跑在武汉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
面对未知的病毒,抢救危重患者就如同与死神角力。2月4日晚,协和icu刚刚启用,第一位转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必须马上插管,而病房的三级防护装备尚未配齐。一面是生命垂危的患者,一面是防护不全暴露的危险。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我成功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既有效改善了患者病情,又帮助大家克服了恐惧心理。
作为专家组成员,我深知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的判断性命攸关。在与病毒的遭遇战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履薄冰的态度,总结出早期气管插管、积极吸痰、俯卧位通气、ecmo治疗等原则并迅速推广,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病人。
山一样的人们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大集街派出所副所长燕占飞
1月23日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正好在我的辖区,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第一个报名申请到现场参与执勤。当夜,从全国各地赶来4000多台车、7500多名施工人员和上百台挖掘机开始平土。他们短时间内全部集中在3.4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和工地门前5公里长的道路上,如果不科学有序地疏导交通,极易发生拥堵,延误工期。我和战友们有序地引导每辆工程车进入工地,不停地在工地和周边巡逻防控,为的就是医院早一点完工,早一天投入使用,更快地挽救生命。
在火神山医院执勤,见证了太多的感动。有一名来自湖北阳新的工人骆名良,在危险的时候来到火神山,干了6天挣了7000多元的工资。他拿到工资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把钱全部买成了牛奶,捐赠给一线的医务人员。事后我得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这次捐赠得到了全家人的同意。
奋战在工地上的7000多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心里都有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早日把火神山医院建好。火神山,让我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有中国人民的担当、中国人民的团结。可以这么说,这里没有山,但有山一样的人们。
沉重又充满希望的特殊气氛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陈静
这一辈子我也不会忘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时的感受——“那是一种沉重又充满希望的特殊气氛”。
一天中午,对讲机里紧急通知: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病情加重,立即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心电监护、吸引器、呼吸机还未来得及摆放到位,就听到病人通道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负责转运的医生对我大喊:“病人突发心跳骤停,立即急救!”。我快速跳上病床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跟着病床快速推移。插管、吸痰、接呼吸机、固定……我一边按压,一边透过已模糊的护目镜看着病人苍白的面容,为她打气。当抬头看到监护仪上的曲线再次波动时,我更加明白:每一次奋力前行都关乎着病人转危为安的概率。哪怕是万分之一,我们都要竭尽全力。
在火神山医院,我也有过很多感触柔软的时候。有一个重症女患者,在插管治疗下恢复得很快。有一天终于等到了拔管,看见虚弱的她躺在那里,嘴里剩有残留的分泌物,我用湿纸巾细心地擦拭着她的牙齿、舌头、嘴角。擦完的那一刻,我看到病人眼角溢出了泪水。虽然她不能对我说话,只是用眼神注视着我,但我知道她心里一定是温暖的,这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纯粹、美好。在这场和新冠肺炎病毒作战的战场上,医务人员和患者就是并肩作战、亲如兄弟姐妹的战友。
筑牢抵御疫情“三道防线”
河北省公安厅警务协作总队民警白峰
我们河北人爱说一句话: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河北就是坚实的胸膛。近年来,河北公安致力于建立环京“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外环省界,第二道是省内纵深,第三道是环京外围。“三道防线”依托数百个公安检查站,层层过滤风险隐患,为保卫首都安全贡献河北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省各地超常规启动了1330个检查站点。大年初一零点零分,全省展开进京车辆人员检查检测,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在河北牢牢筑起。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检查站查什么?怎么查?如何做到人车痕迹“可回溯、可追踪、可倒查”?每个问题都是严峻的现实考验。我们是警察也是战士,这1330个检查站就是我们的阵地。发现过滤的每一个风险,都是为人民守护平安。
在这场持续230多天的阻击战中,全省“三道防线”民警辅警作出了感人至深的牺牲、奉献:有的警医家庭夫妻齐上阵,有的两代警察父子同执勤,有的穿着尿不湿坚守岗位,有的妻子临产、儿女生病不能守在身边照顾……说起家人,我们也会愧疚自责,但面对职责,我们必须勇于担当。
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蔡哲清
虽然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却依然阻挡不了我们与时间赛跑的脚步。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楼层氧气流量突然不够,氧气总阀持续报警,两名危重患者岌岌可危。等不及医院工人的到来,我们几个女护士拖着一人多高、一百多斤的氧气瓶,穿过19楼长长的楼道,再乘电梯到底楼,灌满后重新拖回19楼。当患者闭着眼睛戴着氧气罩,大口呼吸并向我们举起大拇指时,我看到了被需要的信任。
没有一个春天不曾历经寒冬的淬炼。我一直坚信,正在经历疫情寒冬的每一个生命,会因为我们的细心呵护走过严冬,静待花开。病房里有一位80多岁的李奶奶,一个月内失去了丈夫、妹妹,唯一的儿子也在隔离中。孤独、绝望使得她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我们想尽办法让她吃饭、喝水、说话,她不理睬也不配合。“奶奶,我可以抱抱你吗?”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已经用力抱住了她。李奶奶愣住了,我感觉到她的身体在微微颤抖。她缓缓地抬起了手,轻轻地回抱住了我,无声地哽咽着……这次之后,李奶奶不再拒绝我递过去的汤匙,不再拒绝一日三次的口服药。一个拥抱,让我深切感受到,护理工作护的不仅是命,护的更是人心。我们的职责就是用护理的专业和温暖,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绚烂!
为希望守住最后一道关口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兼重症icu主任张西京
2月12日凌晨两点,值班护士打来电话向我报告:“3床的陈大爷血氧饱和度突然不到85%,现在怎么办?”我一边电话指导值班医生进行抢救,一边穿衣赶往医院。当我赶到病房时,陈大爷已陷入昏迷。我将插管插入气道中,陈大爷突然开始剧烈呛咳,大量病毒飞沫直接喷在我的防护面屏上。我深知自己随时会被感染,但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呼吸逐渐顺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暂时脱离了危险。
紧急抢救呼吸衰竭患者就像是百米冲刺,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患者一点点恢复生命体征时,又像跑马拉松,几天几个月都要守着。5天时间、120个小时,老人给氧浓度从100%下降到80%、60%、40%,最后成功“脱机拔管”,转到普通病房。陈大爷是我们在火神山医院第一个抢救成功的气管插管危重病人。
危重症病人不是靠一个人救活的,而是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抢救过来的。长时间疲劳作战,大家的眼睛熬出了血丝,腿脚也有些浮肿,有的队员经常靠着墙角就睡着了……可大家没有抱怨和放弃,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必须用100%的努力,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的生命!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口罩事业部机械工程师吴科龙
今年2月初,口罩成了最紧缺的物品,口罩机也是一机难求。我所在的国机集团承接研制生产口罩机的重大任务,从零开始,跨界研制。然而,时间紧急,缺技术储备、缺原材配件、缺熟练工人……所有人心里都没底,但所有人都没有退却。
2月10日,首台口罩机总装完成。随后几天,设备调试遇到瓶颈,大家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让设备正常稳定运转。现场气氛逐渐凝结成霜,除了设备运转的声音,只能听到沉重的呼吸和自己焦急的心跳。大家重整旗鼓,对照图纸研究,网上搜集视频学习,互相交流,继续尝试……那几天,连吃饭睡觉时各种数据都在我眼前晃。越是搞不出来,我反而精神越兴奋,越想跟难题“较劲儿”。经过不断尝试,2月18日凌晨,我参与调试的平面口罩机终于顺利过关。听到设备稳定运转那种有节奏的“咔嗒”声时,我们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这个难关跨过去后,大家越来越有干劲儿——10天研制首台套平面口罩机并完成压力测试!20天生产100台套!30天生产200台套!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更快更好地为人民生产口罩!
90后的战疫青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刘中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时,身为一名90后和党员医务工作者,我第一时间报名。第一次进污染区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在清洁区更衣室逐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护目镜和防溅面屏,各种不适感逐一涌现。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要逐次通过五扇防护门,每推开一扇门,紧张就增加一分。当最后一扇门“啪”的一声关上,我站定几秒钟,平静呼吸,用力扫视了一番眼前的景象:床边是迫切需要救治的患者,身边是携手并进的战友,而病毒就可能藏身于一呼一吸之间。来不及多想,越来越多的患者到达病区外,医生护士相互配合,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患者逐一安排到不同病房,采集病历信息,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记录患者诉求。四个小时很快过去,等要出污染区的时候,发现刚入病区的那些不适不知何时早已忘记。
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的日日夜夜,每一天都刻骨铭心。那段难忘的战疫青春成为我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在武汉经历的一切都将在今后不断激励我们青年医务工作者,牢记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
打造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
2月6日,我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作为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驰援武汉。2月7日实地考察时,我发现当地社区防控还存在很多漏洞,如果不把“水龙头”拧紧,感染者会越来越多。经过两天一晚彻夜无眠的思考,我带领专家组立即向地区指挥部及中央指导组汇报,并提出建议:严格对小区进行封控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消毒管理;超市人流管控,推行“菜入社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在听取了我们的相关意见后,武汉市江岸区等第二天及时发布公告,落实小区全封闭管控政策。
在武汉的51天,我和其他队员一起走访了377个街道、500余个小区、1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隔离点,协助指导转运2万余名确诊患者,并提出1275条建议,基本都被当地政府采纳。我们组织起草、审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防控指导意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社区手册》,制定《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排查工作快速评估方案》,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在这场疫情中,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用无私的坚守护佑着群众健康。我的搭档张灿友,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隐瞒了到武汉支援的事,每次跟家里人视频通话,都要提前布置背景,以免被发现。在武汉的那些日子,我们的团队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凌晨三四点,工作群里依然有人回复,有人响应。我们用实际行动,为打造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中建三局二公司安装公司项目经理尹典
刚到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时,我也怀疑,十天能建起一座医院吗?但我们建设者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我所在的工区只有一条进场通道运输材料。一天晚上,为了优先铺设地下管网,断了路,工区成了“孤岛”,吊车进不来,剩下的15个箱式板房无法吊装。“扛进去!”党员刘贤栋率先喊道。15个箱式板房足足37.5吨,就这样被我们的党员突击队手抬肩扛地搬了进去,节约了整整4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医院交付使用后,需要有建设者留下来保障医院顺利运行。这又是一场生死考验。接到这个任务时,指挥部让我们在场的25个人写下纸条,表明自己是不是党员,愿不愿意留下。纸条被一张张打开,22张写着“是党员,留下”,另外3张写着“不是党员,也要留下”,没有一个人退缩。
如果你问我,怕过吗?实话实说,怕过,但也只怕过一次。因为一场暴雨,负压病房风管连接处有所松动,病房内负压略有下降,将会导致污染区的空气流通到清洁区,危及医护人员安全。我立刻拿起防护装备参与维修。风管被打开的那一刻,温热的室内气流扑面而来,我脑子“嗡”了一下,心想该不会“中奖”吧,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有3位从病房去ct室做检测的病人路过,刚好目睹了我们的维修过程,停下脚步朝我们说:“谢谢你们!”这温暖的一刻,让所有的恐惧瞬间消逝。这种“赌命”时刻都经历了,我们在火神山还会怕什么呢?
做一名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民军医
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
为了摸清楚新冠病毒这个狡猾敌人的套路,我和同事们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里,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认真分析他们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精细制定“一人一策”治疗方案。
1月22日,我们收治了一名30多岁的患者小徐。当时,他的各项检查指标显示属于轻症。3天之后,我在查房时候发现,小徐在平静时呼吸频率加快,查看记录发现血氧饱和度比之前有轻度下降,于是问他有没有什么不舒服,他说“还好,没有感觉呼吸困难”。但是经验告诉我,他目前的状况可能是一个假象,病情随时会加重。我当即决定,除了给予抗炎和加强吸氧治疗外,马上上无创呼吸机,每2小时一次不间断观察病情数据,对面色、神态、呼吸频率以及语言、动作进行严密监测。一天、两天……担心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我开始在心里打鼓:难道是判断错了?也许他真的只是轻症?入院第5天的早上,护士突然报告:患者呼吸困难!我赶紧跑过去,发现小徐的各项监测数据都极不稳定。好在经过治疗,5天后转危为安。
我和战友们连续作战,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和武汉市其他大医院总结的救治方案,撰写出《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后续进入一线抗疫的医生们提供了规范的诊疗指导。
冲锋向前是职责也是荣誉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琦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第一天接收患者时,很多队员都有些紧张:与患者密切接触会不会感染?该怎么救治患者?能看得出来他们心里有压力,我对他们说:“作为军人,冲锋向前,职责所在。这次冲锋,我们集全国之力救治同胞,这是一种荣誉。我是党员,又是老兵,我有经验我先上!”13名队员跟上我,穿戴好防护服,毫不犹豫走入“红区”。
面对超高强度工作,一投入便什么也顾不上,只能拼命往前冲。在“红区”里,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患者身上,不知不觉已在“红区”待了5个小时。根据当时的感控要求,我们一次进入“红区”不能超过4个小时,所以护士长特别着急,通过对讲机不停地催我们出来,生怕发生意外。但大家还是坚持检查完再出来,不把所有的患者情况了解一遍,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此时对于我们和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进入病房前,我还特意在胸前防护服上写了“主任”两个字,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就是希望病人能看见我的职务,知道我们在用最好的资源来对他们进行救治。“红区”的一位病人问:“我能被救活吗?”看着他渴求的目光,我也顾不上其他,给了他一个拥抱——这个拥抱就是给患者的定心丸。我告诉他:“我们解放军来了,你不用怕,一定要相信我们,信心是最好的良药!”
300公里返岗走单骑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检验科技士甘如意
春节前夕,我从武汉回到湖北公安县老家过年。刚到家,我就听到离汉通道关闭的消息。情况紧急,武汉最需要医护人员,而我们医院化验室本来人手就紧张。回去!我必须回去!可一打听,所有去武汉的公共交通都停运了。“就是骑自行车,我也要回武汉!”我对爸妈说。
我一边规划骑行路线,一边办理通行手续。在村委会,工作人员问我:“开了路条,可你怎么去?”我说:“骑车去。”他以为听错了,我又说了一遍。就这样,他在“车牌号”登记栏里写下了“自行车”三个字。
第二天出发,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人。骑到荆州长江大桥,自行车不让过,我只好把车寄存到桥头的一家副食店。走过大桥,我到处找去武汉的车,可是哪里有啊?搭不上车,我找了辆共享单车,继续赶路。下一个目标,是70公里以外的潜江。
天上下起小雨,风也特别冷。我没有雨衣,冰凉的雨滴打在脸上,不一会儿手就冻僵了,可羽绒服里却是一身汗。我一会儿骑一会儿推,夹杂着雨点的风肆意地打在脸上,说不出来的疼。终于骑到潜江,这时天已经漆黑。在入城的一个卡口,我遇到几名警察。他们帮我联系了住宿,还为我找到了第二天开往武汉的顺路车。2月3日中午,我搭乘顺路车就近在汉阳下了车。一碗泡面下肚后,又骑上一辆共享单车。下午6点,终于看到了熟悉的金口街。
4天3夜!300公里!我终于回来了!简短地给父母报个平安,我换上防护服,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听说了我的故事,同事们纷纷为我点赞。我说,“因为我姓甘,所以不怕苦。”
高治愈率的背后是拼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
援鄂期间,我们共救治了332位危重患者。我们团队曾成功救治年龄最大的103岁新冠肺炎老人,也救治过远嫁武汉半个多世纪的上海老奶奶。
高治愈率的背后是拼命。3月4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很快得到500多个点赞。就是这张截图,这是我的学生——来自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跃天,他跪在地上、趴在病床边为病人做胸腔引流术。这一跪,体现了医者的本能——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而努力拼搏。
刚到武汉时,武汉三院的医生说:“我们要保护好你们,让你们好好回家。特殊的危险的操作,我们自己做。”我们非常感动。后来在微博上有一封流传很广的武汉三院黄波医生的长信:“上海的老师们常常连续奋战,每日从早到晚忙着分析病情、查房会诊、提供诊疗指导、院感及质控培训、心理疏导……常常午饭也没有时间吃一口。”有一次,队员李庆云医生到下午1点40分还在给医生们做医疗指导,顾不上吃饭,黄波医生把早已冷却的盒饭热了又热,多次强劝,李庆云才被迫坐下来扒了几口饭。由于时间紧迫,饭还没吃到一半,就又急匆匆赶去开疫情防控会。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整理,内容有删节。)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3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