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春》教案推荐6篇
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提前起草的文字报告,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所要准备的文件,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写,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春》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语文《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通过品读感悟,体会用总分的方法叙述一个场景,并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3、运用总分的方法,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总分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一个特点进行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知道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先生却只选了六个特殊的日子,谁能说说?(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而在这六个日子中,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二、阅读课文
现在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最热闹的(除夕、元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除夕、元宵写热闹的。
1、默读第7、1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两个日子写热闹的?
2、小组交流。
3、汇报。
除夕
①开头第一句,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概括出除夕的特点热闹;
②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等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③问:还能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提炼写作要由条理、层次性)
元宵
①总分(先写总貌,再分写它的特点)
②排比(写出灯的种类多、材料、造型)
③用词丰富
三、堂上练笔
1、北京的除夕热闹非凡,广州的除夕也毫不逊色。谁知道广州的除夕什么地方最热闹?(花市)
2、播放花市的图。
3、如果让你写这个场景,你想介绍花市的什么特点呢?
出示句子:广州的花市真。
问: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特点?
4、练笔
5、组织部分学生展示练习片段,相机点评
四、总结全文
教师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总分(条理、层次)
除夕热闹味觉、视觉、听觉
元宵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语文《春》教案篇3
花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醒”;理解“欣然怒放、暮色、舒展”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3.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醒”;能正确、流利、有表现力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字形演变等方式理解“欣然怒放、暮色、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陌生和喜欢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从课题引出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随读疏通生字词。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什么是花钟,植物学家修建花钟是利用了花的什么现象?
2.组织旨在学认生字和新词的语文游戏活动。
3.出示语句,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暮色”等词语;引导积累陌生或喜欢的词语。
4.指导书写“醒”。
1.边读文边勾画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
2.读字识词,对不理解的提出疑问。
3.修改不规范的字,书写陌生和喜欢的词语。
4.练习书写“醒”。
二、细读课文,明了大意
1. 引导学生边大声、正确地朗读课文,边继续思考:怎样选用文中的句子来解释什么是“花钟”。
2.引导学生思考:修建花钟是利用了花的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出示语句,指导朗读。
1.练习朗读,并选用书中的句子解释什么是花钟。
2.学生寻找相应的句子。
3.练习朗读好较难读的句子。
三、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引导学生大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快速回答:在花钟上可能会有哪些花在陆续开放?
2. 分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和夜晚五组出示写花在陆续开放的语句,指导有表现力地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运用“欣然怒放、舒展”等词语把花“当作人来写”的妙处。
3.组织齐读第一自然段,如可能,相机指导学生背诵。
1.朗读课文;快速浏览,回答问题。
2.品读语句,交流理解,有表现力地朗读。
3.全班齐读,如可能进而齐声背诵。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把花“当作人来写”的方法,学写午时花、夜来香开放情景。
2.布置作业:课后了解其他时间开放的花朵,仿照书中的句子加以描写。
当场练习运用把花“当作人来写”方法,写一写午时花、夜来香开放情景。
板书设计:
花钟
现象原因
语文《春》教案篇4
语文天地(一)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体会识字方法。
2.练习组字、组词。
3.练习说话。
4.背诵古诗、自读诗歌;了解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5.认识字典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交换部首复习生字。
2.搭配词语,练背诗歌。
教具准备:卡片、图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体会识字方法。
2.练习组字、组词。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1.讨论字的结构。
2.同桌互相说怎样写才好看?
3.生独立书写。
4.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5.选几份全班欣赏。
二、变换部首复习生字
1.教师出示“十”和“一”,问:这是什么符号?
2.生答,师小结。
加号表示加上一部分,减号表示减去一部分。师表演小魔术。
出示:娃-女+ (洼)-+虫(蛙)
(娃娃)(山洼)(青蛙)
3.学生自己变魔术。
四、说一说,填一填
1.小组内练说。
2.学生汇报。
3.拓展,拔高。
碧绿的( ) 宽阔的( ) 伤心地( ) 悄悄地( )
五、照样子,写词语
1.瓜果香_______香 枫叶红_______红 菊花黄_______黄
2.自己练习,小组内订正、评议。
4.发散思维:口头练说,看谁说得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说话。
2.背诵古诗、自读诗歌;了解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3.认识字典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怎样提要求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美丽多姿的秋天已经来到,你一定希望你的爸爸、妈妈能够带你走出户外,观赏秋景。那么,你如何向爸爸、妈妈提出请求呢?
2.小组讨论,排演小品。(三人一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自己)
3.分小组汇报。
4.讨论如何设计观察方案。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眼中的秋天记下来。
(或者画画、或者列表、或者写几句话等)
二、读背古诗《山行》
1.出示诗歌。
2.范读,画出节奏。
3.生自由练读。
4.小组交流、感悟。
5.练习背诵。
三、读一读
1.生很快默读,大体感知文意。
2.小组内赛读,师巡视指正。
3.选派代表读、评议、提高。
4.在生读的基础上,师指点朗读技巧。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认识字典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字典认识字典。
2.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按照书上要求认识字典。
3.指导用部首音序查字法查字。
五、思维拓展
同学们,绚丽多姿的秋天是异常的迷人,让我们课余一起走入秋姑娘的怀抱,赏秋、说秋吧!
(注意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用脑去记,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秋天。)
展示平台,评出小小观察家。(任选一种)
1.用你的五彩笔描画出秋天。
2.用你的神笔写出秋天。
3.用你的歌喉唱出秋天。
六、指导读金钥匙
[语文天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语文《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
一、导入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呢?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谁呢?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四、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体感知
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早起除草,傍晚归家。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从诗句中,我们看到陶渊明怎样的特点?
明确:
不善于农耕。向往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六、诗歌赏析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明确: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点明主旨,表现了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七、拓展
赏析并积累: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自主积累陶渊明诗歌名句。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豆--??
晨--月
不足惜--愿无违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雷真民
[《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春》教案篇6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