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春》的教案优秀5篇
编写差异化的教案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春》的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2)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课件出示3: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12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课件出示4)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宗”(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片)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课件出示6)
9.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1.听写词语:
浑浊劈开肌肤血液茂盛祖宗
(课件出示8)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课件出示9)
混沌一片黑乎乎轻而清
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课件出示10)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1)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2)
拿起劈顶撑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件,学生看图想象。(课件出示13)
引导学生在读懂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4)
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出示15)
他呼出的气息—— ;
他发出的声音—— ;
他的双眼—— ;
他的四肢—— ;
他的肌肤—— ;
他的血液—— ;
他的汗毛—— ;
他的汗水—— 。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3.交流发现,反馈:(课件出示16)
(1)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4.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6.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7.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三、拓展延伸,体会精神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2.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课件出示17)师引读。
3.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课件出示18)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2.布置作业: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12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课文《春》的教案篇2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的意象,表达了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课文《春》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想好再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会写6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想好再做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两幅城市设计图:第一幅楼房之间挨得较近,路灯挨得很近。第二幅图楼房排列得错落有致,街道宽敞,环境优美。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城市设计师》,请学生说一说看到课题后你能提个问题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归纳,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如:
(1)什么是城市设计师?
(2)设计师用什么设计城市?
(3)谁是城市设计师?
(4)他设计的城市什么样?
3.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快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请汉语拼音朋友来帮忙,多读几遍,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进行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指导。
2.请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生字。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如开火车读,请小老师指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等。
2.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词语或较简单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目的是使生字的学习不孤立,并为学生读好课文做铺垫。如:
(1)城市——市
设计师——师
城市设计师是做什么的?
(2)一台电脑——台、脑
还能说一台什么?
读读这句话。
爸爸买回来一台电脑,装上软件以后可以画画。
(3)帮助——助
改一改——改
宽阔——宽
整齐
大街小巷——街
3.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读一遍课文,如果有读错的地方,指出来帮助他改正。
4.指名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四)读文解疑,指导朗读。
1.导语:同学们,课文大家已经读过几遍了,还记得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谁找到答案了?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
如:谁是城市设计师,用什么设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表达完整的意思。
3.重点解疑“设计的城市什么样?”
(1)先请学生说一说,浩浩设计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说一处,说不全请同学们做补充。
(2)出示两幅城市设计的图片,一幅“楼房挤在一起,林荫道遮住了花园,路灯排得很密”;另一幅“楼房各式各样排列错落有致,路灯整齐地排列在大街小巷,花园里鲜花盛开”。请学生说说哪一幅是浩浩第一次设计的,哪一幅是第二次设计的,并说说理由。(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原句,简单说说理由就可以。)
(3)看了两幅城市设计图以后,你愿意生活在哪座城市,为什么?(第一幅设计得太挤,给人不舒服的感受,第二幅设计环境优美。)
(4)请学生带着体验,分别读一读这两段话。
①哎呀,楼房挤在一起,林荫道遮住了花园,路灯也排得太密,像两道竹篱笆。
②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林荫大道笔直宽阔,路边是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花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路灯整齐地排列在大街小巷……啊,多美的一座城市呀!谁见了都会喜欢。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第二段话,可以问学生,喜欢不喜欢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喜欢这样的城市应该怎样读呢?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
4.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1)通过对比的朗读,问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都是浩浩设计的城市图,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带着问题再读一读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2)请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幅是浩浩随便点击鼠标设计的,第二幅是在爸爸帮助下,浩浩认真设计的。所以我们做事要动脑筋,认真思考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这座漂亮的城市里还会有什么?
请你想一想,再说一说,你心中的城市是什么样?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画一座漂亮的城市,准备介绍给大家。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品,训练表达。
1.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城市图,介绍自己的作品。
作品可以是手画的,也可以是电脑绘制的,不在于图画得多么逼真形象,关键是调动每个孩子参与的热情。
2.学生在介绍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按图的顺序介绍,说话要完整。
3.可以让听的同学评一评,画得好不好,也可以提问。请展示图画的同学回答,让学生进行交际。
(二)复习生字,自主识记。
1.认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互相帮助。
3.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让学生能够自主记忆,学生可用多种的方法,如以旧字代新字,组词语记忆,编儿歌,顺口溜记忆等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6个范字,说一说,每个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个别字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如“师”是左右结构,“竖撇”要写得长一些,“兴”的前三笔要写得匀称。
2.请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3.请学生书写。
4.反馈纠正、评议。
5.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6.再选择其他汉字练习书写。
课文《春》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课文《春》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