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你作文800字7篇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作文的部分,很多同学都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看见你作文8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1
翻到最后一页才感叹终于看完了。
本书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时候内心极其痛苦,于是决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欢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聪明,但是题材是想要了解的类型,所以纠结着也就看下来了。看完其他的书再回来,发现后十章的感觉完全变了,不知是否也因为我的心情转换了。我觉得作者变了,或者说在记者这个职业上成长了。她会反思自己,会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问题并且试图努力改正。她从一个冰冷的记者变成了现在有感知有温度的记录者。
因为赞同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而标记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对于书的内容有些想法已经边看边写了,说说柴静吧。有天看着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匀的,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经历的情感波动,该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已经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柴静其实真的挺幸运的,被良师益友包围,看到她的问题没人逼着她一定要变成怎么样而是宽容,包容着她给她时间,让她一步步自己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这件事一定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也不该在没有了解她的时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她,谁会对听来的道理听来的劝解就直接乖乖遵从呢,谁不是撞了墙才知道找找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时间还很长,成长慢慢来。
但真的挺难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件事。希望在慢慢积累的经验中,能够学会温柔地看待每个人每件事。
有些乱,想到哪里说哪里了。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2
一次回眸,一次微笑,流连心间,不能忘怀——微笑如珍宝。——题记
你的笑是美的。
认识你的时候,我还是个羞涩稚嫩的小女孩,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更不敢与同学们玩耍。那时你正好坐在我前面,我想和你交朋友,却不知怎么开口,心里纠结得很。
每天,我们就像一条平行线,互不干涉。但我多么想打破这一层薄纸,我羡慕那些玩的开心的同学们。不过说来也惭愧,是你,主动来与我交朋友的。或许是因为我太安静了吧。
我一辈子也不会忘了那天相识的场景:你回过头来对我笑道:“嗨,同学,你怎么不去玩呢?”当时我就沉默了,没有理睬你,一旁的同学见我这样,都劝你别浪费时间在我这个根“木头”上,但是你却不听劝,拉起我的手,陪我出去玩。你对我笑着,多么灿烂的笑容啊,他像一束阳光射进了我的心里。我依旧没说话,只是回了你一个微笑。朋友,你的笑好美好美……
你的笑是暖的。
在我敞开心扉接纳你后,你就像哥哥一样,呵护我。
那是一个严冬,你来接我上学。当时寒风刺骨,冻得我只打哆嗦,手不停地搓揉着。你知道我冷,便把自己的手套给我。我问你冷不冷时,你像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拍拍胸脯对我说不冷。于是我放心地带上你的手套,一路上有你的手套和你的陪伴,我心里暖痒痒的。走了不久,我看见你的步伐慢了一点,双手红红的,不停地发抖。我再握着你的手,好冰!我心疼地帮你戴上手套,你却笑着推拒着。看见那个笑,我感觉好温暖。朋友,谢谢你!
你的笑是甜的。
那天开学,你带给我一个惊人的消息——转班!我很舍不得你,你像我的亲哥哥一样,我依恋你,嚷着要和你一起走,弄得老师也束手无措。你看着我,递给我一颗糖,摸着我的头,承诺道:“即使不在一个班,我依旧是你的朋友,你的哥哥,永远陪伴你。”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颗糖,看着你离去,其实我认为你的笑比这颗糖要甜很多很多……
我想你了,我亲爱的朋友,我想再次看见你的笑!想再次温暖心田!想再次在你的笑声里流连忘返!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3
外面灰蒙蒙的一片,那便是霾,绵延不断,何时这霾才能散去,让我看见世界的清亮?
既是大雾霾天,为了安全,自然是得把自己裹得严实,口罩面上一戴,眼镜目前一挂,呼出口因不愿吸霾而忍了半天的“清气”……真好,随着阵阵冰冷镜片上凝结的水雾,眼前的整个世界仿佛也都变得洁净而朦朦胧了,俗话不说“眼不见为净”吗?这样看不到霾,看不到霾中人,看不到霾中物,多好?多好,沉浸在水雾中自己的小世界里,看这四周真是美,美到极致,恰似仙境!
走在这云雾缭绕的“神仙道”里,也不顾环绕周身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霾了,看不见,都看不见,于是这一走,便走的忘却了时间与空间……本来这时间是只容许我见到自己镜片上哪晶莹的小水滴的,谁料下意识的驱使,我竟应了那恍若十万八千里外的呼喊声,整个人呆板的转了过去,顷刻间便愣住了: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妇人倒在了地上,只见她一手死命的攥紧一兜子刚买好的菜,另一只手盲目的在空中抓着什么,向我所在的方向颤颤巍巍的支着,她拧着眉,整个圆脸上小蛇似的皱纹都纠缠在了一起,哼哼唧唧的,她沙哑着嗓子:“哎呦呦…腿麻…麻呀……小姑娘呦…你快扶我起来吧!”见她一副凄楚可怜的样子,我不由得尴尬的抿了抿嘴,竟动心要去拉她起来……但我马上便犹豫了起来,这事怎么就叫我撞见了呢?一百个不情愿,我怎么就看见了这事?还有还有……我突然也跟着紧了紧眉头,上前的脚步也不由得顿了顿。最近常有倚老卖老和碰瓷的人,万一她就是怎么办?附近没有摄像头,也没有可为我做辩护的人,万一她真是碰瓷的,我不就倒了霉了么?到时候我该怎么办?……我长叹口气,眼镜上已然蒙上了层愁楚的雾,就像是磨了层比这霾还重的砂一样。
“小姑娘呦……”仿佛是看透了我的顾虑,“老奶奶可不是碰瓷的,我家就……”她慌慌张张的说着,好像是生怕我一走了之扔下她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风吹日晒似的,她本是在求我,而我却仿佛在她眼中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满心是阴霾的陌生人……不知由何而来的,竟感到心里一股莫名的失落,就这么件小事,值得为它纠结良久?让一个恳求着的老人在地上再多挨些冻吗?良心受谴,却还是不忘那些“该有的小心”,把手做贼偷金条似的伸给老人,小心翼翼,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安全”上,但是明明,明明眼见着她蜷在那十二月冻土上瑟瑟发抖,却还是因为顾虑她是个碰瓷的而准备装没看见一走了之,谁都知道,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看见了,而看见了就是看见了,这是躲不过道德和良心网一样的收束的。
事实往往会赐予善待它的人们以惊喜,正如我怀着何等复杂的心情看见老者眼中激射的光芒和她眼底的笑时,就在她冻僵的身子终于离开脚下肮脏冰冷的大地时一样,我的心情反倒是释然了许多呢。这一次,不再带着屏蔽美好的有色眼镜,我才看到了她溢于言表的会心的笑与真心的暖,如此,纵使外面仍旧灰蒙蒙一片阴霾,我也依旧如置身于舒心的天然氧吧,小清新,多美好!
雾霾是可被风吹散的,心霾亦然,这不是什么眼不见为净的事,只是真情实感再加上更多的一些善心,抛开那些所谓的顾虑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道德的人。那天,在那个疑似“碰瓷”的老人事件里,虽然雾霾未散,可我却眼睛越发的清朗,真是由眼看见,由心所见。我真的看见了许多。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4
世界上不该有歧视,尤其是关于感情。——题记
同性恋一向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人不想接触它,甚至耻于谈论这个话题,在文章中有一段对话被人们所熟知——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在过去就连婚姻的目的也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同性恋被认为是伤风败俗,违背道德伦理,一旦哪家被发现有同性恋者,其当事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他所在的家族也会被贴上违反道德的标签,从此世代都抬不起头。在那时,感情是性的附属品,大多数人都是被父母包办婚姻,他们没有自由,像个牵线木偶,脸上被刻着呆板的笑容,而一个同性恋者的出现,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更何况他们被赋予着“患者”的名头。
“感情应当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一个器官反应。”
前不久在与母亲的一次散步中,我提出同性恋的话题,她毫不犹豫地说这是违背道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她是决然不会理解的这件事情的。正当反驳的话语即将蹦出嘴时,我咽了回去,似乎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我无法改变任何事情。还有一次与同龄人交谈,她大方地说到,只要彼此相爱,为何不可,感情是两个人内心的触动,无关性别。而在文章中也有谈到,”一个人对性和爱的态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这个人本身。读过文章后,我有点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不愿意理解同性恋,或者说是不敢理解,因为一旦他们认可了就意味着他们过去苦心经营的世界观崩塌了,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选择了拒绝。
而同样在不久前,台湾经过“同婚专法”,成为亚洲首个允许同性婚姻的地区,并与七天后正式实施,且举办了全亚洲第一场同性婚礼。对此,有一句评论使我深受感触:不赞同,不反对,互不影响,如果幸福,那便祝福。我认为,这是对待同性恋的最佳态度,如果不赞同,也请不要反对,只需互相尊重即可。
“不思虑未来,不惧于回忆,无所谓对错,更无惧流言,只望此刻的我,手牵眼前的你,沉醉深爱的你我,幸福眼前的路。”
我们一向在流淌着,最终会相溶在一齐。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5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想。一个经历了多少的智者才会说出的话呢。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6
不仅是用双眼去观察,去看见,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用心去看。
11月正值深秋,枯黄的落叶任由风吹着。当我走到马路边的人行路时,雨仍在下,雨水已经浸湿了大地。湿滑的道路使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感到脚底的凹凸不平,那便是盲道。在人选道上总会有一条被特殊泥砖修成的道路,它会绕开拐角,避开井盖,也能永远通畅,它总能安全躲避危险,只要你按照它的方向。
当我走在上面时,不禁发出疑问:正常的人闭上眼,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会怎样呢?
带着疑惑,我紧闭双眼,走在盲道上。我的眼前一片黑暗,我看不见任何道路,我的脚步开始放慢,一只脚试探前行,我失去了方向感与安全感。我的双眼忍不住的想要张开。我相信我当时的动作一定很滑稽,即使我看不到,应该就像一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或者喝醉酒的人。
当我再次张开双眼,看到一切时,我才发现,我才走了几步,但这几步足够让我尝到看见的庆幸。我深切的体会到盲人的痛苦,也珍惜着我能看见。“看见“多么普通而又平常的动作,但你一但失去,便无法后悔。
要相信,你所看见的有可能只是表面,但心灵的“看见”才能更好的观察。在最后我知道了看见的深层含义。珍惜吧,珍惜因为你能看见这个世界,珍惜你能看见自己,珍惜“看见”……
假如,你还没有感受到“看见”,那就请感受一下“看不见”,去用心灵感受你所看见的。
看见你作文800字篇7
在看这本书的官方简介时,我以为这是一本纯粹记录一名记者十年以来的采访经历,或是一本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意料,读完以后,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她在书中对自我错误的内省和反思。这其实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干净利落、一语中的,丝毫没有不必要的修辞和让人反感的粉饰。从头至尾都是以叙述的口吻展开的,平淡且真实,是我喜欢的风格。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很多共鸣。
这十年,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每一篇总有一个点会触动到我。她报道过非典、汶川大地震、留守儿童、、奥运会、环境污染、虐猫、征地、药家鑫、双城的创伤……每一个事件都是当下争议的热点,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她用十分朴实、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我的十年采访记录及成长之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
在报道的过程中,她碰到过很多困难,也承受过巨大的压力,同时体会着很多很复杂的痛苦。我觉得作为一名女子,她很不容易,因为那是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消化这些经历和痛苦。关于痛苦,她的导师陈虻告诉过她:“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这本书里所有的采访几乎都是对痛苦的思考。其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很多有上进心、对自我要求很高的精英份子,基本都有很痛苦的一面。
我去年读和君商学院,商院总裁王明夫上大课时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优秀的人多数都挣扎在痛苦中,并且多数的痛苦都是自我制造的。”这点我深以为然,相信身边很多有志青年都有自我的故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百转千回、曲曲折折的。可是,我认为我们既活在这世上,就要对自我有交待,不能蹉跎岁月了,就像书中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可是回忆起来十分完美”;柴静在报道监狱女囚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说“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柴静在书中对采访有一小句话的定义,她说,“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我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我认为,放到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初入职场时,做了近两年的客户经理,工作的性质就是跟人打交道,我被迫从一个十分安静内敛的人变成了一个必须表面上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销售,这点我真是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但我却从中更深地认识了自我。我们仅有认识自我越深,也才越能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我们能够不认同他人的价值观或行为处事,但前提是,把他当成一个对等的人来看待,去了解他,去理解他的逻辑。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因为所有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我用三个词来概括对这本书的感悟:真实、理解、思考
第一点,真实。
读完这本书,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在于报道事件要“客观”,真正的客观,不能夹杂自我的主观感情。所以在书中我们能够看到柴静为了寻求真相,排除万难深入一线。比如说华南虎到底存不存在双城儿童连续服毒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卢安客无能的力量的信仰来源于哪里山西矿难一再报道又还是照样一再发生的背后本质是什么很多很深刻的社会、人文原因,大家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在此简单跟大家分享下她在“非典”一线的真实。柴静真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一线报道“非典”,当然,她也成名于“非典”。第二章里《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她在里边首次批露,其实非典病情在一开始是不受重视的,柴静为了寻找真相,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病房。当时她们的采访队伍都是不允许回电视台的!
她在书里说,她亲眼看到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纷纷从她身边推过,而这时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能够不用带口罩上街”。她的一期节目“非典阻击战”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巨大。因为它反映出了真实的前线疫情。当时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有同行质疑她们说她们在制造恐慌。但柴静回:“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在这个章节里,柴静用很平淡的文字描述了一个历史性事件。医护人员无私奉献,记者出生入死,但让我触动最深的,是人在绝望时候,那份即使心如死灰但仍有温度的情绪,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感触。有这么一个情节,柴静在书中讲到,病房里的病人相继死去,其中有一个病重的女病人正在输液,举着吊瓶,看到摄像大哥拿镜头对着她,她说:“再拍,再拍我把口罩拿下来亲丫的”。周围人纷纷大笑。看到这我是真的被震撼了。因为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最不容易被打败的!
第二点,理解。
除了“真实”,还有“理解”。这也是最打动我心的地方,她记录了自我一点点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柴静的特点也在于此,虽然比较受争议,但我很欣赏,那就是,她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
在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吸毒的妓女,写滥交的同性恋,她说“明白和感觉到,是两回事。”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白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我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我将偏见美化为趣味的姿态心理一一曝光,追问记者的职业要求究竟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表现,还是客观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重建”问题——“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她要新思维的萌芽,她要“让人‘明白’”。在这一章里,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博客上一名读者最尖锐的批评,我放到那里,大家能够探讨。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必须用悲情取悦过自我,我猜想柴静教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我: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虽然有读者批评她,说她是表演性的记者。但我认为归根结底,她在追求真实,“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
第三点,思考,对事件深刻的思考。
在第十八章里,药家鑫砍人事件,她说:“把一个人送到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仅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了,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所以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此刻家庭教育问题。这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吧,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需要我们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第十四章《真实自有万均之力》,她描述了汶川地震的采访。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在美国,她第一时间打电话请示领导,领导告诉她不要回来,太危险,她回复说我明白了,然后立马买了回国的票,并且直接转机成都。所以她几乎是第一批赶到汶川现场的。开始采访了,她很流利地对着镜头讲述了几个感人的故事,但这第一期片子其并没有经过台里审核,什么原因呢因为过于灰暗及刻意,缺乏活气与思考。之后,他们拍摄组住在了北川杨柳坪村,真实地记录了几组村民地震后的一言一行,从恐慌到适应再到乐观,这种真实的力量瞬间打动了台里,当然也打动了亿万的观众。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当时就在成都。川大大一,我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亲眼看到两幢六层高的宿舍楼以左右倾斜三十度剧烈地摇晃,亲眼看到有个男生光着裤衩从二楼跳下来在地上扑腾了一会又挣扎着跳起来,亲眼感受到几乎是瞬间一楼涌出黑压压的人群大家只顾着往空旷的广场狂奔。之后一个多星期里,我们一群学生,不允许回宿舍,不允许进教室,不允许出校,只能呆在空旷操场,还得忍受连续的阴雨天。那些日子内心是不安的,对未知的不安,对余震的不安,因为以往的秩序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完全失效,我们十分渴望安稳,需要有期望。而这还仅仅是在只受了一丁点影响的轻灾区,更别提那些重灾区是经历过怎样的恐慌了。
但人总能以惊人的速度适应与重生,一年后,我们去灾区支过教,那些小孩眼中还是闪着期望和乐观的光芒。三年后,去九寨沟,途经映秀重灾区,我看到新盖的学校新气盎然,旁边坍塌一半的教学楼用来做地震遗址供人参观。因为有身处其中的感悟,所以在地震这篇报道中,我更喜欢的是柴静对灾民们眼中的坚强的把握。第二年,她再回北川采访,她写到“去年地震中坍塌滑坡的山体,此刻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这,便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