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巴金读后感7篇
读后感若能结合书中情节,必能让见解更具感染力,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反思与总结是写读后感的重要环节,它让我们的阅读更具深度与意义,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秋》巴金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秋》巴金读后感篇1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秋》巴金读后感篇2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秋》巴金读后感篇3
闲暇之余,重新阅读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触颇深,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再现我的脑海。顺从的觉新,谦逊的觉民,激进的觉慧……他们在封建主义的黑暗中挣扎、反抗,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溃败的历史,写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馆从最初的繁华到逐渐的没落。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主人公——觉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识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着自己大哥觉新顺从而导致自己与所爱之人分离的做法,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与自己的爷爷——高老太爷对着干,并且爱着与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别的鸣凤。当最终理想破灭时,无法忍受而离开了这个家。
觉慧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更爱上了与自己不同阶层的婢女——鸣凤。但在封建社会下,他们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当他们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后,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却始终心系觉慧,不愿做他人之妾。可当她来到觉慧的房中,觉慧却因赶稿为而让鸣凤改日再说。最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鸣凤只能选择跳湖自尽来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觉慧一直活在对鸣凤的自责中。最后两人的爱情还是破灭了,虽然是意料之中,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惋惜。
在经历了爱人鸣凤、表姐梅和大嫂瑞钰的死去之后,觉慧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这个令人窒息的高公馆。而此时没了高老太爷的高家,也终于成为了一具空壳,逐渐没落。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并没有回避旧家庭和少爷的地位带给他的负担,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逐步摆脱这些负担,走向新生活的过程,从而塑造出一个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勇敢背叛旧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终是封建社会里的反抗者们的榜样和鼓舞的力量。
《秋》巴金读后感篇4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先接触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的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20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学习《雷雨》时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绎,但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是今年寒假和儿子一起读的《家》。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让每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秋》巴金读后感篇5
当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个让我温暖幸福的家,于是很愉快的读起这本佳作。读过之后才发觉,《家》这部小说是巴金老先生为朋友而写的,我被它动人的情节深深感染了。
?家》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却因为迷信而分隔两地。书中的觉新代表那些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他不知道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却由着父母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爱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却要遵循父母的主张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觉新的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只是唯命是从,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娶了那个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觉慧却是一个与觉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的束缚,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反抗,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即使他的爷爷不允许他外出,他也没有中断在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读书看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兄弟中要数觉慧的思想最为先进。他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最终,他用离家出走来表明了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这个社会是一直进步的,它不会因为什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永往直前。
《秋》巴金读后感篇6
?家》的作者是巴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家族没落分化的过程,批评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又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泣血的斗争。
以上是比较正式、官方的介绍。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层含义,让人不觉对它生出一丝敬意。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单纯一点,仅以看故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就算是评判性的文字,也能读出一种有趣的味道。更何况,巴金先生的语言本就是轻松的。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头,了解一下演员们。男一号:觉新,男二号:觉民,男三号:觉慧。女一号:瑞珏(觉新妻),女二号:琴(又名张蕴华),女三号:鸣凤。
至于为何要选觉新为男一号呢?
原因有二:其一,觉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处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则是有关这本书的主题了。
?家》是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觉新则饱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辍学、结婚、工作。他不仅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选择妻子、选择工作的权利。
幸运的是,他与他的妻子婚后生活很幸福,稍稍弥补了一些他心灵上的创伤。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恋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导致缘由都是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他只是唯唯诺诺。他不顶嘴、照单全收,而对于那些无理、过分的要求,即使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尽办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气。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下来镜头转到觉民身上。
他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虽然他并不是非常的.英俊潇洒,但也是学业有成、品学兼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动成功了,并在最后(《秋》一书中提到)迎娶自己心仪的人儿。虽说抗婚行动的过程有些辛苦,毕竟整天都要躲着,还不能去街上溜达,但是这结果还是挺让人羡慕的。这里就要顺带提一下高老太爷,他最初是一个反派角色,觉民逃婚后还说要与觉民断绝祖孙关系。也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了,竟把他给气病了。又经过儿子儿媳们的一番鬼折磨,最终却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尽头,也算是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他是孩子们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责任,这才最终决定不再向觉民逼婚。虽然无法挽回死亡的结局,但在弥留之际,他却感受到了一份作为祖父应有的亲情的温暖与幸福,并且由一个反派角色改邪归正了。可喜可贺。
至于三弟觉慧,我认为他不够稳重。
面对家道中落,情人离世,他选择的却是离家出走,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事业。虽说他的行动、抱负都是为革命事业,但不要忘了,也是他亲手造成鸣凤的死亡。在得知鸣凤要出嫁的消息,虽然他也找过鸣凤,但最终却放弃了,并默认了鸣凤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该同甘共苦,但他却将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鸣凤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儿时,他甚至还问,是不是鸣凤可以不用嫁了,多么可笑!
最后是鸣凤,她的身世很悲惨。
一个丫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却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虽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无可奈何。虽有满腔不舍,也只能愤然跳河。
至于她为什么要跳河,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的大反派——冯乐山。他要讨姨太太,见高老爷家中的这些丫头挺漂亮的,就想从中挑一个,于是就挑中了鸣凤。但论年纪,他甚至都可以做鸣凤的爷爷了!鸣凤无法忍受这份屈辱,何况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虽可能无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给他当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鸣凤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
她过了17年挨饿挨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尽头却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关心她、支持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可是,鸣凤死了,冯乐山的姨太太怎么办?不讨了?那怎么可能,再换一个呗。于是乎,婉儿就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但她没有鸣凤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气,即使她也稍稍斗争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片头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的来说,故事包括了“三个悲剧”、“一个抗争”、“一个出走”。分别指的是鸣凤、梅和瑞珏的死亡,觉民抗婚以及觉慧出走。
当然,《家》这本书有的不仅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对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当深刻。
语言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鸣凤等弱者的同情,对觉民等有志青年的赞赏和鼓励。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总能将读者带入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伤心,一同奋斗,一同生活。在与他们共同生活时,还能引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辞,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创造的“家”,但我仍想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以及,一部好剧!
《秋》巴金读后感篇7
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是一个阴晦的冬季。在阵阵警报声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着,跑向那个狭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继续,荒凉、阴暗笼罩着大地,没有一点生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是一个琐碎而又凄惨的故事。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儿子,有最为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为常见的经济困难,就是这样的四口之家,演绎了一段生离死别的悲剧。
树生,我同情你。你是一个那么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断收敛,委屈着自己,你为了家庭,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随毫无怨言,却总是招来婆婆的冷嘲热讽。你渴望爱情,渴望友谊,却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放弃。树生,你很累,不是身体,而是心。你的心已经紧绷了好久也该松一松了。树生,我了解你对自由对生活的渴望,你想让自己的短暂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么你为什么不走呢?走了又为什么回来呢?回来,面对的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你能承受得了吗?他们欺骗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旧改变不了他们对你的欺骗。其实他们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远不回来,却仍不告诉你,让你永远生活在自责中。树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虽不恨你,却也无法原谅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虽然他们称你为“老好人”,但我更愿意称你为懦夫、弱者。因为你的软弱、妥协,让最爱你的人受到了伤害。当你的母亲辱骂妻子时,你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大声的反驳。你明知道妻子的个性,还要他学会忍耐,忍耐自己母亲的无理。文宣,他不应该是你守护一生、保护一生的人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她?文宣,你不觉得自己很残忍吗?残忍地把他推开,让他漂泊在异乡,又残忍地不告诉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为她好吗?你有没有想到他的痛苦和伤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却让树生痛在心上。
这是一个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世道的悲剧。在战火硝烟的笼罩中,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生离死别。为了生存,每天都处在惊慌中的人们无可奈何,仿佛一切都是听天由命。这是时代的悲哀,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能活着正是不易了,
天还是那样冷,风还是那样吹,日子一天天过去,迎来了春天,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人们高兴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开了,有的人在庆贺胜利,有的人在庆贺新年,书生也最终很耐走过这个春天。
时光飘过,人已作古,愿树生与文宣能够在地下相遇,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