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观后感优质5篇
观后感是对有意义影片的思考和反思的重要记录方式,观后感中应该包含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探讨,要有深度和广度,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天堂观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天堂观后感篇1
以前下了电影《海洋天堂》,但是一直没看,今天看了,感觉真的很好,很感人。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他是天底下所有父亲的榜样,同时也是所有孩子的幸福。我记得电影中只有一处王心诚这个父亲训斥了儿子,他在教儿子拖地的时候,儿子一直没学会,情急之下父亲就训斥儿子“你怎么这么笨呀?”,儿子以前从来没有被父亲训过,于是儿子就哭了。父亲看到儿子哭了,就又去安慰儿子。我觉得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很感人,尤其是以下几处:
父亲每天晚上都在儿子衣服上缝上标签,生怕患孤独症的儿子走丢了。
当儿子拿着马戏团的球不给马戏团的人时,父亲把球从儿子手里拿了出来,儿子生气了就对着父亲的肩膀咬,可是父亲仍然忍受着剧痛(此时他的病又犯了)并安慰儿子。
老院长得知父子俩的情况后,帮大福找到了一个好的安身地,尽管她行动不便。
父亲扮演海龟陪儿子度过了快乐的几天。
电影中也反映了天底下所有父母的期待。王心诚在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也想着儿子能想自己。于是有一次在儿子快要睡着时,他问儿子,“如果有一天爸爸不能陪你了,你会想爸爸吗”,可是儿子没有回应,转过身接着睡觉了,于是父亲自言自语说“爸爸会想你的”。是呀,儿子虽然是孤独症,但是父亲仍然希望儿子能想自己。可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儿子始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我以为大福的孤独症会治好,没准还能和那个铃儿在一起。不过还好大福也可以生活自理了,这样父亲在酒泉之下也能得到安慰了。
电影中的父亲只是天底下所有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的一个缩影,父母总是给予孩子100%的关爱,但是我们也要记得向父母表达我们的关爱,让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而不仅仅是物质上幸福。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开开心心!
天堂观后感篇2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叫王心诚。他有一个只活在自已世界里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社会交往能力,孩子的母亲也因接受不了现实而自杀,所有的生活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在他被告知身得绝症,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候,王心诚感到不安,不是为他的生命即将结束而不安,而是为在这最后的期限内,他能不能将自己那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托付给这个不能相信的世界。
他开始教大福一切,如何为自己准备煮鸡蛋,如何上下车,如何记住回家的路,如何用钥匙打开门,如何穿衣服和脱衣服,如何拖地,买东西要付钱,哦,还有,不要把狗放在电视上……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用教常人百倍的.时间来教他,王心诚有时候也会感到不耐烦,我可以理解,他不安的情绪越来越强大,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继续照顾大福,他只希望大福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是他在世间唯一也是最后的心愿啊!他开始为他找到安身之所,即使大福能做到以上所有,他仍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仍需要一些好心人来帮助他,可是这个特殊的“孩子”在年龄上是一个21岁的成年人,孤儿院嫌他太大,养老院嫌他太小,他找遍了所有“爱心机构”就当这位父亲要放弃的时候,想要带着孩子一起离开的时候,他遇见了一群在这个不值得信任的世界上值得信任的人:柴姨,玲玲,老校长……他们为这个孩子闭塞的世界点亮光明,为这个父亲卸下了重担。
直到有一天,这位心力交瘁的父亲在天堂醒来,他看到他深爱的孩子会上下车了,会开门了,会拖地了……所有他教他的,大福都一件不差的学会了,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他也会惊喜地发现,他深爱的孩子会乖乖站在刻有他名字的小石碑前思念他,会朝他所在的地方露出永远纯真的笑脸,挥动他永远不安分的手指。
天堂观后感篇3
很久前就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兄妹俩在巷子里飞快的进行那熟悉的“交接”动作;阿里穿梭在狭窄的巷子里的瘦弱背影,气喘吁吁的在上课铃响后才无奈的踏进教室的失落神情,被校长抓到后委屈而又难过的哭泣;还有还有,妹妹追着不小心掉入河里随波游走的球鞋时的无助和急迫,她收到哥哥为了安慰她而送她的那支笔时欣喜而开朗的笑容。一个属于两个天真的孩子之间的许诺,串起来的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苦乐酸甜,苦中作乐,酸涩品甜。
导演独具匠心的设计了许多巧妙的特写镜头,他运用的镜头语言就好像一个孩子在观察外部世界那般细致新奇,让那种独特的视角真实可爱的令人击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又时间吗?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在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吗,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我的记忆瞬间捕捉到了。但是真正高明的,是让我忆起这种感觉的,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表达感情的的导演啊!
始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本片要叫作“天堂的孩子”。此前我曾看过这样一篇同样描述贫穷的文章,题目,却残酷让我不忍读出——贫穷,是一根刺痛的针。文章描述的作者的世界是灰暗的,贫苦的环境和本片相似,但基调却几乎完全不同。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领会了天堂的含义,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们却依然会不时的爽朗的开怀的大笑,这是低微的物质生活不能夺走的,也是最珍贵的。他们在刷鞋子时还不忘吹起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忘情的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秋千上悠悠的晃荡,花园里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的柔和而温馨。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吧。能够如此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们,肯定拥有天堂了吧!
从城里打完工后,父亲带着阿里载着胜利的欢愉缓缓的走在林阴道上,注意到他们的对话了吗?
“这份工作不错,比以前的工作能赚到钱,以后每个星期日我们都出来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钱了。有钱以后,我给你们买很多东西。”
“先给妹妹买双鞋,她的鞋早就破了!”
“你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一直以来眉头紧缩的父亲这时候也像个孩子般欣喜。
父亲带着阿里的自行车失去控制撞到了树上。坐在旧货车的后舱里头上缠着绷带的父亲无力而迷茫的眼神让人目不忍视。毕竟,生活是现实的。
但现实,也不是灰色的同义词。哥哥报名参加了5公里的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让他望眼欲穿的一双鞋子。当他信誓旦旦的向妹妹保证一定会拿到第三名的时候,他们脸上再次绽放了纯真的笑容,那里面包含的是希望,是信任,是孩子们的固执坚持。
没有任何的声音,除了沉重的喘息。每一次都让我的心头一悸,镜头跟随着阿里,他瘦弱的身躯他满头的汗滴他艰难的喘息,最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希望!
这个镜头如此漫长,好像有一万光年!
每次落后时,镜头开始闪回,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妹妹无辜的眼神,自己每天跑步的辛劳,是他和妹妹订立的那个金子般珍贵的诺言。让他超越身体极限,拼了性命冲刺的仅仅是一双鞋啊!不,那里面凝聚的是妹妹的心。
看到这里我觉得心里堵的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么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心痛的不能自已!
阿里用最后的力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他的父亲,老师,记者,当所有的人都把他捧着欢呼雀跃的时候,阿里却气喘吁吁的问道:“是第三名吗?”
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冠军的奖杯,阿里满脸的泪水,人人都以为那是胜利的激动。阿里却在表情黯淡的抽泣,抽泣的悲伤是因为他心中希望破灭,是因为违背了和妹妹的诺言啊!
还好,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还好,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堂里。当父亲从商店里出来拿着两双鞋子的时候,我感到心里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许人心真的本善,即使有多残酷的经历,还是希望心中的美好实现,毕竟,这个世界的永恒不多。
还为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的阿里脱下那双被他磨破的球鞋,把被磨烂的脚伸到了池塘里泡着。
这是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镜头再次变成了特写,而这次是在柔和的晕蓝的池水里一双小脚,柔和的音乐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帘。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
天堂观后感篇4
一开始看《海洋天堂》的影片简介,并没有认为本电影有什么过于吸引观众的部分,除了李连杰和文章主演,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奇特的“亮点”。甚至在影片开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枯燥乏味,但当看到结尾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被故事情节感动了,只觉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父亲王心诚与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大福相依为命,当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时,为了让孩子在以后没有自己的日子里也能好好生活,先给他找了很多地方但没人愿意收留他,后来就认真教会他自己独立生活,以确保自己走后儿子大福能够生活自理,自己照顾好自己
影片最后,父亲去世后,儿子把大海龟当成自己的父亲,思想上没有失去寄托,并且把父亲生前教自己的事都做的很好,自己的生活也都可以打理好。我突然心生感慨,一下子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我看见了父亲在教儿子做事情的时候耐心,看见了父亲对儿子的上心,看见了那隐藏在平凡生活中深深的父爱。以前往往有很多是说母爱的伟大,可如今我真真正正得意识到了父爱的伟大。
父爱,往往不像母爱表现的那般明显。父爱如山,他往往表现的浅浅的,但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无微不至。它一般不像母亲般在生活中对你嘘寒问暖,但它往往会在身边默默地、悄悄地教会你生活知识,教会你对待事物的方法,教会你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慢慢的干出一番大的成就。
父亲对我们确确实实是非常关心的,非常上心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回报了他们什么?我想说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沉默了。是啊,我们往往在意父亲多给我们了什么,少给我们了什么,但从来没想过要回报父亲什么。
我们把父亲对我们的付出当做是理所应当的,当成是他们本该就这么做的。但其实并不然,父亲可以对你不好,可以完全不管你,可以少操份心。但他们会这样做么?答案是否定的。这又是为什么,这不就是因为父亲爱你,希望你可以更好。希望你更加快乐,前途更加光明么!
父亲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但我们却视而不见。甚至把这当成负担。我们当然不应该这么做,我们要学会去回报父亲,去感恩父亲。
感恩,其实很简单。可以不用多么昂贵的礼品,可以不用多么完美的词语。仅仅需要你在父亲到家时打一盆洗脚水,仅仅需要在每当父亲帮助你过后,说一声谢谢,仅仅需要你时不时的给父亲一个最温暖的拥抱。
但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 父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往往连这么一点小事还没有做到呢。这确实需要引起我们思考。这也是本影片留给我们的思索。
影片本来时间并不长。但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意味深长的。就让我们好好的在影片留给我们的思索里畅游。并且真真正正的理解本电影,学会去理解亲情,学会去感恩吧!
天堂观后感篇5
下雨,堵车,迟到了。慌慌张张的摸黑把自己安顿在椅子上,抬头,画面中戴着眼镜的慈父还是代替不了印象中那个不苟言笑,能把一根棍子舞的呼呼生风的功夫皇帝。自闭症儿子也还是那个为了在大都市中有个蜗居而舍不得买一个18元钱冰淇淋的小贝。直言不讳的说,我觉得李连杰和文章在此片中的转型都不成功。整部影片,李连杰所扮演的父亲想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教会自闭症儿子最基本的生存方法:煮鸡蛋、拖地、购物、坐公交车。这时候父亲的内心应该是焦虑中的无助,不舍中的无奈。李连杰的气质从骨子里带点强势,这个角色我觉得应该找个气质更普通更弱势的演员。文章的表演看的出很用心,但是首先从年龄上来讲,他就已经不适合这个角色了,22岁自闭症儿子跟26岁外形时尚的文章,怎么着也重叠不到一块儿去。
自闭症儿子在海洋馆里无拘无束的畅游,就像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爱去感受生活。他也渴望和别人的感情交流,才会用最单纯的心去依恋马戏团扮演小丑的女孩。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父亲在床边要起身时,儿子从睡梦中伸出手寻找父亲的讯息,父亲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儿子的手心,不需要任何语言,父子的心通过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动作连在了一起。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父亲尝试送儿子去福利院失败后的感慨:“去孤儿院年龄太大,去福利院年龄太小。”这的确道出了已成年的自闭症孩子的生存窘境:父母终会先他们而去,如果没有亲戚或好心人的收留,父母的离去也就意味着他们末日的到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究竟该怎样安置这样的弱势群体,目前,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都没有一个妥善的办法。
自闭症孩子,星星的孩子,只有星星能听懂他们的语言。星星的孩子,要怎样在尘世中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