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水作文6篇
大家可以通过思维的整理,写出优秀的作文,作文是表达个人心境的最佳方式之一,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都江堰的水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1
神奇的都江堰引来了海内外无数的游客一看究竟。去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久负盛名的都江堰游玩。为了探秘“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典故,我们跟着导游阿姨走近这座古老,神秘的城市。
我们先参观了“二郎庙”,这里是供奉李宾父子的地方,庙里还有李宾父子的雕像呢。说到这里,我忘了告诉大家,相传都江堰是李宾父女为了让大家免受洪水之灾而修的,其实李宾并没有儿子,这只是人们为了表示对李宾的尊敬而虚构的。(这些都是小邹导游告诉我的)
参观完“二郎庙”我们就要去过“安澜桥”了。安澜桥呢则是当地一对夫妇为了让大家过江方便而修的,而原址则在前面,我们脚下的桥是为了不破坏原址而修的。安澜桥的样子特别像吊桥,走起来晃来晃去,吓得我腿都软了,生怕掉进那澎湃的是江水里去。
都江堰实则分为三大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其作用不一,样子也不一。
鱼嘴,顾名思义就是鱼的嘴,而这并不是鱼的嘴,而是鳄鱼的嘴。那用水泥做的扁扁的“嘴”上面还镶嵌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如果不是它呀,这里可能会经常发生水涝。因为它的作用就是将江水分成两股水流,一部分供百姓用,一部分流向长江。
飞沙堰的作用就是阻水、淘沙。它呢,其实就是一个很高的台子,如果水位高,那么它就会阻挡一些水前行,如果水位低,那水就会被挡住无法前行。江水中所带的沙子在这里也会被适当减少。
宝瓶口,可是个重要设施。它就是一座立在水中的山,这是因为水冲击而形成的。它是淘沙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它就会使水中有很多沙子。它主要呈圆柱形,上面还有一座亭子。可惜的是,我们去时水位很低,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
都江堰使我感叹,使我了解历史,使我丰富知识。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2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的,或许你还沉醉在夏的阳光里;或许很不经意间,秋已悄悄地走进了你,你也一走进了秋,都江堰的秋天就是这样悄无声息。
走进都江堰的秋天,你不必为秋天树叶的凋零而痛惜,也不必为秋花的孤独而更加孤独,更不必为大雁的离去而忧伤……在都江堰的秋天里,你只需看秋的色彩,听秋的心声,感秋的心跳,赏秋的美景……
走在小路上,石桥边,棵棵青松依然昂首挺胸,笔直笔直的,像许多守卫边疆的战士一样直直地挺立着,面容坚定而强韧,丛丛翠竹依然精神抖擞,瞧!是谁那样赶趟儿似的给枫叶姑娘换上了红花衣?你瞧她似害羞地涨红了脸,像一位少女似的。
走在街道上,两旁的梧桐树不知是什么时候换上了“皇帝装”,树叶黄得像金灿灿的油菜花儿,十分引人注目。闭了眼,好像满树的油菜花的气息已向你袭来,钻到你的全身上下。
走进都江堰的树林,远远传来了麻雀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偶尔,还可以偷听到秋蝉动人的曲子,到了夕阳西下时,你会惊奇地欣赏到一曲优美的田园歌声,闭眼倾听,原来是莺的歌唱……也许你还意犹未尽,那你更幸运了,在每一个角落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虫子们会不约而同地为你合奏……此时此刻,你是否已融入了大自然?
轻轻地走过小溪,轻轻踩着青青的草儿,悄悄的来到田野。这时,一股泥土的芬芳便伴着清风扑鼻而来,细闻,还带着丝丝麦穗的清甜。远处几个农民伯伯打扛着锄头,略弯下腰,轻轻抱起一把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这时,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那种丰收的笑。
这就是都江堰的春天,一个丰收的、金黄的季节,这里的秋天五颜六色,青松发出绿的气息,枫叶换上了红衣,梧桐也换上了威严的“皇帝装”,动物也都放声高歌。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3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五一假期我来到成都的必去景点之一: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泯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解决了干旱缺水,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造福成都人民几千年。
从景区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竹笼围成的圆形,旁边还有几个杩槎,中间有4根卧铁,上面还刻的有字,是古人用来测量清淤深度的,再向前走,有一条大道直通伏龙观,大道两旁是为都江堰做出了巨大贡献的12位功臣,每人身旁都有一颗银杏树,那些树各有来历,树上分别刻有文字,从汉朝到清朝都发生了哪些事件,有哪些功绩,都记得一清二楚,这条道也因此被称作堰功道。
再向前走就是伏龙观,它里面有从岷江里打捞出来的李冰石像,石像上面刻有李冰、杨戬杀死恶龙,造福百姓的神话故事,这也是证明都江堰为李冰所建的实物证据。
从伏龙观再向前走,就到了宝瓶口。过去这里是连在一起的叫做玉垒山,李冰为了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东边的平原不再干旱,他使用热胀冷缩的方法,人工开凿玉垒山,形成一个水口,因为酷似瓶颈,故曰:宝瓶口。从河堤上向下看宝瓶口真是波涛汹涌,气势不凡,滋润成都平原的一江清水从这里滚滚流出。
来到鱼嘴,这形似鳄鱼嘴巴的它把泯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李冰依照反s变道环流原理,四六分水,在枯水期将江水全部流入宝瓶口,遇到洪水,又能把水排向外江。它还能把大部分泥沙排向外江过滤泥沙,清洁内江江水。
在宝瓶口和鱼嘴之间是飞沙堰。它是都江堰的第二次排沙,鱼嘴没有过滤掉的泥沙也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被飞沙堰甩进外江,当然这么严谨的工序内还有一些漏网之鱼,它们堆积在内江,每年都要人工排沙,每次都要挖到卧铁,那卧铁的高度恰到好处,如果挖多了,排不掉洪水,挖少了,内江的水又不得清澈。
走出都江堰后,站在南桥之上,看着滚滚而去的岷江,那水是多么清澈干净,这功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涛涛江水里,有多少古人智慧的结晶,人民的汗水,他们结合成了造福千秋万代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4
我通过电视看到了仙气腾绕的一条大江,从字幕介绍中我知道了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岷江。我觉得很稀奇,于是便让爸爸妈妈带我去都江堰游玩。就这样,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都江堰之行。
一到都江堰,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一条波特汹涌的大江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了起来。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起了清朝诗人黄俞写的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这时,我戴着的景区自动讲解器开始了它的工作。通过它的介绍,我知道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大家修建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洪灌溉。通过对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消除了水患。直到现在,它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听到这里,我不禁对李冰父子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就没有我们现在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
接着,我们游览了壮丽的飞沙堰,走过了长长的金刚堤,看到了天下奇观--鱼嘴大坝,还登上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在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老百姓为纪念何氏夫妇,又将安澜桥称之为夫妻桥。240多公尺的桥身悬挂在滔滔不绝的岷江之上,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望。只用几根铁索连接的桥,看似那么的摇摇欲坠,却能一次容纳500人同时于桥上通过。站在安澜桥上,看着岷江在两侧的山谷中咆哮穿行,被灌溉的渠道纵横交错,让我情不自禁吟诵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两千多年前人们修建都江堰的场景——大家齐心协力,运用智慧和神力,建成了这个千古奇观!
时间在流逝,但历史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泯灭。人们不会遗忘历史,并且会永远歌颂它!就像李冰父子的历史功勋,他们的名字就像所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在广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辉,永留人间!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5
7月22日,我和妈妈来到了四川成都的著名景点——都江堰!让我见识到了这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水利工程有多么的让人震撼!
都江堰是当年李冰父子用血汗创造的奇迹。它包括了: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大主体工程。
走过被称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后就来到了堰功道,堰功道的两边立着各个时期修建都江堰的功臣们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诸葛亮……顺着石阶往上走,就可以看到“宝瓶口”,这是当年李冰父子带领当地人民挖了8年多时间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才修建成的。从上面往下看,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所以被称为“宝瓶口”。
出了“宝瓶口”经过了一个横江的吊桥——安澜索桥,摇摇欲坠的桥,桥下是急匆匆的内江水,江面上还不时卷起一个又一个旋涡,令人望而生畏。我扶着摇摇晃晃的桥栏,一步一步地前进着,不平稳的木桥让游客走得都像是在跳舞。下桥后就到了“飞沙堰”,“飞沙堰”是用藤笼装满卵石堆砌而成的,主要是把内江超量的水流以及泥沙从这排到外江,从而保证灌区的安全,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
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它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站在“鱼嘴”的前方,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流后,水流就变得平稳、缓慢了。如此,这个水利工程就不需要人工再行管理了,这是多么神奇啊!
经过一天的游玩,我不仅了解了历史故事,还知道了古人的智慧,开阔了眼界。伴随着天空飘落的雨滴,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作文篇6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是如何让其为我所用,都江堰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初闻都江堰,寻思着便是个寻常水利工程罢了,远远没有美食对我的吸引力大,但既然到了,便去看看好了。
一进门,便是竖立着5a级功绩的石块,是何德何能让一个水利工程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呢?
再往里走,两旁是青铜色的人物石像。一列排开,服饰各异,其中不缺乏我们的熟人诸葛亮,更有着许多为维护都江堰耗尽心血却不为人知的功臣匠人。他们,不仅是都江堰的功臣,更是几千年来保“天府之国”安定的功臣。
望着一尊尊铜像的陌生面孔,我有些失神,有些可以理解“世界遗产”的名不虚传了。他们只是众多匠人中的代表部分,而都江堰也只是历史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实这些铜像是一份淳朴的缩影,一种对文化长河传承保护的坚定与智慧。因为有着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因为一直以来人类并未对大自然丢下尊重与敬畏,所以水是生命之源,而不是常有洪涝之灾;所以我们才能平安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妻离子散。
余秋雨先生曾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未见其流,先闻其声。
声音是慢慢变大的,像是蓄力着,等待着高潮。过了人山人海的铁索桥,视线便明朗了,水是不甘被驯服的,它在狭窄的石壁间冲荡,溅起白色的浪花,可终是一滴水也未脱离石壁的怀抱,望着水流去的方向,是云雾缭绕的青山与稀稀落落的人家。闭上眼帘,觉得水便是活的,是有灵性的,浪声是沉稳有力的心跳与不甘的嘶叫,便是如此,为庄稼浇灌,将一滴滴水的灵性给了人类。站在鱼嘴旁,望着滔滔而去的江水,我的思绪往云深处去。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两千多年前,一位先哲懂得了水,懂得了自然。
两千多年后,人与自然,仍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