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8篇
作为一名老师,大家务必要习惯性地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所写出来的,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1
20xx年10月24日,我参加了经开区数学基本功比赛,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实施教学后一些问题让我陷入思考。下面从我备课及执教的经历谈起。
首先,对于内容的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已经阐明,因此不再赘述。对于学情,我以本校五年级学生为参照,调研了本校学生对此知识的想法,根据学生问卷的回答情况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基本都能写对,但出现与算周长混淆的情况,并且已经想不起来长方形的面积是由数方格推导出来的。
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出现这样几类情况。
(1)用算周长的方法计算,占15%;
(2)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占35%;
(3)知道转化成长方形,但不能正确计算,占23%;
(4)其他(包括不知道怎么算),占27%。
虽然我深知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但理解有限,在设计与执教过程中,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情分析能力不足
我虽然进行了学情分析,但由于自己的理解有限,我没有分析到其实学生对于找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其实是不理解的,是一个难点,导致我以如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为重心了。
二、课堂调控能力有限
在实施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执教班级学生基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加之我的现场调控能力有限,因此并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跟我设计的初衷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后来我仔细回想了执教过程中的一些学生表现,优等生知道公式,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知道,应该具备一些调控能力让所有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但错过了,这一点也说明我的课堂调控能力是需要加强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找等量关系时,我由于时间的限制,代替了学生的观察发现,带领学生直接演示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公式,这点挺遗憾的。
三、数学语言不严谨
在此次教学中,我的数学语言不够严谨,比如数学上专业的术语“平移”等说得不规范。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教师的调控能力这些非一日之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尽量注意记录自己的问题与语言,不断反思,从而慢慢提高,增强自己上现场课的经验。
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设计,我没实现的是,找等量关系过程对学生是一个难点,我对突破这个难点的想法如下。
预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把我们的长方形还原为平行四边形,你能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吗?请同学们动手标一标吧。
师: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你能找出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哪些相等的关系吗?小组讨论并相互说说你的发现。
当然,这是我的初步想法还没有进行实际教学,因此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突破难点。
通过本次讲课,让我真正乐趣无穷的是对课不断地思考,发现课的奥妙,有遗憾,有困惑、有思考……我想这些都是成长,教学时间那么长,我想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这不容易的事总会慢慢理清,然后,不断成长!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2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真的是难学的不得了吗?对于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来说真的是比登天都难。
线上学习这一单元时,每节课我都会以直播名校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20多分钟的视频课都至少在4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会一一讲解,练习题都会让孩子们先做再看视频讲解;每天下午都会通过直播作业讲评把每一道习题分析透、讲透,还通过连麦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讲解,感觉已经讲的够慢够细了。
复学后,我没有急着往后讲新课而是复习已学知识,结果发现复习《面积》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好像没学过,他们把面积和周长完全搞混了。这可怎么办?只能重新学了。
我把这一单元分成三节课来复习《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做为第一课时,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面积,然后让孩子们举出身边实例并正确表述什么是它们的面积,通过反复动手摸一摸、说一说,孩子们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然后结合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让孩子们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结合身边实例让孩子们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会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感觉讲的很细,孩子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可是通过课堂测试让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该填面积单位的却仍填成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的却写面积单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释长度与面积的不同,让孩子们明白面积要带面积单位,长度要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为一课时,通过在长方形中铺满小正方形,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摆一行、摆一列的简便方法,使孩子们明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通过观察的方法孩子们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宽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ⅹ宽”,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ⅹ边长”,有了这些公式做保障,开始巩固练习,最基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孩子们能正确计算,但是还是少数孩子单位频频带错,总是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还有极少数孩子计算面积时算成了周长。我又开始一点一点强调,逐个过关,发现问题逐个击破。从最简单的计算面积,到面积、周长都要计算,然后上升到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一点一点分析,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真正体验了举步维艰,如大浪淘沙一个一个辅导,最终还是有几个顽固不化的孩子,着实令我头痛。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铺地砖问题》做为一课时学习,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会,但是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一部分孩子有点迷,不知道应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我先让孩子们比较单位,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然后分析是该乘进率还是该除以进率,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能轻松的掌握。铺地砖问题是个难点,好多孩子学不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孩子们不理解题意,复习这个知识点是,我花费精力在教孩子们读题、分析题意,让孩子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先求总面积,在求一块方砖的面积(如果一块方砖的'面积已经给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单位变相同,最后用总面积除以每块方砖的面积就得出所需方砖的块数。多数孩子学会了这种方法,但是当给出方砖的面积,还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砖的面积。
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复习讲解这单元内容,但孩子们还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搞得我很无语,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们容易犯的错误强调强调再强调,节节小测试,坚持周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时,希望孩子们快点走出《面积》的迷宫,能认真审题,细心分析,冷静做题,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3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比较这两个花坛的大小,就是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而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学过,非常简单就可以得出,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没有学过,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这样的疑问,引领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利用转化思想学生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但是如何验证这个计算公式呢?学生通过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会联想到把它转化为长方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动手研究推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能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在表述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再教设计: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做到规范、严谨。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4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本课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
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数学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回顾数学更应该带给孩子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数学思想。在本节课中没有体现出来。第二、本节课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突出的还不够,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环节太耽误时间,今后要想办法优化,不仅是本节课,所有课都应该这样做,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要围绕核心目标,对核心目标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证核心目标在课堂上的黄金时间解决。
通过教学发现,练习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宜拔高,本课应以基本练习巩固为主。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5
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但我没想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难度,此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
(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
(3)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做的不够。本打算在基本练习之后,让学生探究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拓展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时,教师应变能力不强,耽误了时间,此题没来得及做,教师本人的能力还需多锻炼。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6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是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主要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规则组合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求法。今天我讲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依然采用了学生动手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拼图,在头脑中呈现出空间形象。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面积公式推到的过程,记住面积公式,又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能够动来动去,为今后的教学打基础。
然而,学生的动不是乱动,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再出示学习方法,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可以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我们统一由组长提出,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最后得到总结。
其实,这节课跟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那节课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梯形拼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情况。这是教师事先没有安排到位导致的,他们有的梯形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脱节现象。但多数同学做的都很好,用不同种类的梯形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节课完成情况还算理想,多数同学都能够举一反三,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7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二、观察老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三、师生彼此互动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圆面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8
1、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我是从“面”的概念入手,通过涂色比赛后动,制造冲突,发现树叶表面大小不同,结识什么是“面”,面的大小的比较: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观察,使学生明白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身边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我注重了渗透了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方法,就是转化思想和守恒的经验,如,我在结合典型事例牙膏盒让学生知道它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每个面的面积,六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整个牙膏盒的面积,于是我把这个牙膏盒拆开,让它转化为一个平面,同学们会感受到原来这个牙膏盒的面积原来是这样的。又如,我选择橘子这个实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知面积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积是一个球面的面积,另一方面我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剥开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它又转化为在一个平面上,这时候我提问所有橘子片儿的面积合起来,和原来整个橘子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了面积守恒的原理。转化思想,和守恒原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3、动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将本班课桌摆放成小组形式,在研究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时,为同学们准备了人手一份的学具,在动手拼摆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有许多小失误,比如第一个涂色比赛本来预测着,面积小的组应该先涂完,结果有一个同学涂的太慢了,另一组面积大的都涂完了。还是应该选一个同学到到黑板前板演,给他单独一个小图形,这样学生们会发现自己的图画面大,这样的比赛不合理,从而引出“面”的概念。还有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精神不集中,不积极思考,我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缺乏趣味性,没能吸引住孩子们。还有用完的教具应提醒学生及时收起来。所以还有许都需要完善的细节,下次有待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