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功中的秘诀,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追求卓越,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1
今天参加新一轮高中数学课改培训,看了视频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今天培训的一些体会:
1、对新课程的认识: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内容,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2、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3、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我在学习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4、增加了新的思考: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全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2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强化基础”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如何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必修课教学阶段,选修系列1、2教学阶段,总复习阶段。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前阶段知识会在后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延拓和加深。不同生源层次的学校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是应该有区别的。即使是同一学校,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练习题、习题和复习题中的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3
20xx年xx月xx日,我们一行x人到xx高中的高中数学培训会。上午听了两节课,一是xx高中的xx老师的试卷讲评,最大特点是变式题的运用。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它能对学生所出现的错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做此种类型题的思路也开阔了,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二是xx高中的xx老师的阅读理解专题,例题典型,讲解透彻,讲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类比和转化,并且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简记。这次数学培训会,令我豁然开朗。从精彩的讲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学习中的不足。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4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大连市高中数学教师为期两天的全员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采用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授、名师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景敏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构建高效课堂,怎么去做?就是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方法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所采取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方法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过程。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方法的改革问题。
景敏老师倡导我们要对传统课堂中的一些过程加以完善和调整。
1、复习准备
如果我们的课堂大多是以复习提问开始的,复习提问这个课堂教学环节上做的不到位,就是低效率的。如果复习提问时谁举手就叫谁是不行的。我们要的是面向全体,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所以复习提问可以进行分层抽样,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把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要问到,才能心中有数。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孩子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下,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去提取这一情景下生成的知识。当创设的情境非常贴近孩子日常生活时,在这个情景下,把它搬到了教室里面来了,他会觉得这件事和我学习有关系,他会感兴趣的、好奇的。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个情景给出以后,要在这个情景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来,完成他的认知过程,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恰恰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而创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从质疑中来的,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这才能创新,他是创新的根源,所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解决问题,生成新知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半是老师来解决问题,尽管在学术界和在教育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呼吁,老师要把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做,但是有很多老师是不放心的。有的时候需要老师做示范,有的时候需要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因为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过程。我们期待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不要匆匆忙忙,匆匆忙忙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通过这种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重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为他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这要占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4、小结反思
这时候需要引领学生再一次看知识生成的过程,一是要看知识是哪里来的,二是知识怎样形成来的,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要提到这一高度来小结,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总体上去把握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对小结的层面上,老师常常是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了?非常宽泛的提问——有什么收获,没有训练的话,孩子经常看到黑板上写什么他就说什么,解决问题中的那些方式和方法常常是被忽视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这个过程,那么我们老师一定是要以问题引领的,从知识上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要想运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接下来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中,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什么样的招法、策略,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这样的去研究,去思考。
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切实感受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跟紧时代的脚步。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5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篇6
我已经作为学校高三老师接手高三教学工作。由于今年是高中新课程高考第一年,所以有关新课程的高考理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带着这么一份期待,自始至终我都很认真的学习新课程培训的内容。只有从这一次学习当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一些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课程大纲下高考内容应该怎么样来考察知识点。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新课程标准是一条教学准绳。
洛阳二中教师程文给我们分析了20xx~20xx年高考趋势与数学复习对策,首先给我们展示了对以前的高考的回顾,并提出了20xx年高考的新特点。更是给我们在一线的高三老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复习策略。作为每年的数学评卷组长给我们分析了高考解题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20xx年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更是分析的非常精辟。其中给我们提到的选考内容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选考内容究竟该怎么样来选考,为今后的高考提供了一个方向标的作用。选考内容文理有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科是二选一,理科是三选二的选修内容进行考察。并对所有数学老师提出了要求:提高推理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新课程标准,抓住主干,推陈出新,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研究新理念,抓住新内容。提到新内容的教学,程文说了“新内容肯定考察,但是难度不会太大,并以近三年高考题对新内容的考察比例进行说明,新内容的考察分值和难度有一个逐年提升的迹象。最后程教师对高考题的探索性问题(压轴题)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要求高三老师指导考生克服紧张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并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试题。
短短的几天紧张而又充实的新课程培训,让我结识了不少异地的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与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让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以前还做得不够的地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好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地方时授这些数学知识,而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跋,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