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推荐6篇

时间:2024-02-06 18:36:35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写好了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中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经验,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推荐6篇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1

纳博科夫说:有三种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它们是时间、生命和爱。

很多情感让人遗憾,很多思念无法言说。然而,文字却可以穿越时光,承载记忆中的温情。

最近,我深深沉浸在高诵芬、徐家祯所撰写的回忆录《山居杂忆》中。

?山居杂忆》的文字,一看就让人沦陷。它没有波澜壮阔的修饰,只有四季文化风俗、平凡小人物、普通家常事。然而这些小事,在时间的推演下,却勾勒出直击人心的命运轨迹,让人心生敬畏。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望族--“双陈衙(孩儿巷)高家”。据记载高家祖先读书、经商、做官,出了不少人物。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属于高家,因此得名“高半城”。

在这个仆人比主人多得多的豪门望族,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传承和动人心弦的故事呢?

01 风俗雅趣、满目繁华对于小孩来说,过年是一年中最为高兴的时刻,有吃、有穿、有看、也有玩。

过年之于吃

大年初一一睁眼,保姆就会将冰凉的橘子和香甜的干荔枝塞进小孩子的嘴巴里。取“橘”和“荔”(吉利)之意。

早上吃糖汤年糕、肉粽、豆沙粽、枣泥粽、红枣莲心粽等。

初五前来拜年,要请客人喝清茶,吃红枣莲心冰糖汤,外加四盘热点(茶叶蛋象征元宝、玫瑰年糕、肉粽和枣饼)。

过年之于穿

老话说“小孩骨头嫩,要焐烊的”,就是说小孩要节俭不能穿绸衣“折福”。

家里有女裁缝,专管绣花的用人,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衣服,除了日常的绸缎、绣花,出嫁的绣衣和绣品,还要把大人的旧衣改改给小孩穿。

只有新年,小孩才能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辫子上还要扎红花。到了十六岁,男孩戴冠,女孩梳髻,算成人了,才能穿绸衣、皮衣和丝锦的衣服。

过年之于玩

春节除了压岁、拜年、祭祖、放鞭炮外,给孩子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玩兔子灯。

正月十三是上灯,家家户户都会买灯。而高家常买的是走马灯和兔子灯。

八匹马威风凛凛的走马灯挂在厅中,夜晚点上中间的蜡烛,烛火的热气驱动着灯顶的风车,八匹马瞬时奔腾起来,很是热闹。

兔子灯顾名思义是个兔子形状,兔脚下安着轮子的灯,放在地上,小孩子可以像遛小狗一样牵着。

然而,稍不小心,烛芯一歪,兔子灯就着起火来,小孩吓得哇哇叫,大人赶忙来救火。倒是别有一番风趣。

其他季节风俗

春节一过,春天就快来了,最重要的就是清明上坟祭祖。

夏季从立夏开始,高家西湖边的庄园“高庄”的管庄朱师傅采了鲜菱、鲜藕送上门给主人尝鲜。也会种四季需用的特殊菜果,比如青精饭叶子,又叫南烛草。

作者高诵芬时常怀念青精饭叶子做成的“乌糯米饭”,因为她在妈妈肚子里吃过,母亲很喜欢,自己儿时也是欢喜得很。

她们都很高寿,不知道与道家的诗书记载,吃了青精饭可以长生不老的传闻是不是有关。

立夏之日每年都要用大秤称人,全家老小还要吃咸蛋和苋菜,寓意一年四季不中暑(杭州话叫发痧)。

父亲还专门教高诵芬一首儿歌,讲得就是立夏要吃的食物:

薄切猪肉蒜泥烧,青梅白糖与樱桃。

海蛳甲鱼健脚笋,咸蛋米苋乌饭糕。

不知道现在的杭州,每逢立夏,是不是还会吃这些美食呢?

立夏之后很快到端午,端午前一天,高庄的朱师傅会带来菖蒲和艾叶。待端午当天,做成的菖蒲宝剑和艾根挂在各门户上,再采购白芷放在炉里烧熏。

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虫豸进一步繁殖。这种较为原始的消毒动作,如今看来也有几分道理。

小孩在端午那天,要佩戴各种彩线编织,内里放了香料的“香袋”。额头上还要被雄黄酒写一个“王”字,大人则喝雄黄酒解毒。

端午吃食,黄色的小菜不可少,如黄鱼、黄瓜、枇杷、黄鳝、烧鹅等。

入伏以后,高庄朱师傅送来荷花、荷叶。荷花被放到客厅花瓶中观赏,荷叶也被做成杭州的特色菜“荷叶粉蒸肉”,清香不腻,酥软可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夏天的最后一个活动是“落夜湖”(杭州话),也就是夜游西湖。这是我读完全书,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落夜湖”每年必在观音菩萨生日前一天,即阴历六月十八。

出家人会去西湖念佛,商家会放莲花灯结缘,而有钱人则买好几十只莲花灯,带着在井水浸了一夜的西瓜、菱、藕、炒果,坐大船去夜游西湖。

湖里荷叶清香,湖边树木成荫,碧波荡漾,水清如镜,快活得似畅游仙境。

六月十八是杭州一年最热的时候,湖水晒了一天,热气未散,小孩坐在船上摇摇晃晃,莲花灯在湖面飘飘荡荡,看久了,便睡眼惺忪。

这时,冰凉的西瓜一塞进小孩嘴中,顿时瞌睡全无,只记得口中的香甜和夜景的神秘。

秋天,满觉陇飘香的桂花栗子,乞巧节供拜验巧手,中元节拜皇忏,“晦日”插香烛,中秋吃酒席、赏月亮、互赠亲友礼物,重阳煮菱角汤、粉刷灶头、打赏用人。

冬天,庆祝冬至,去祖宗堂拜祭,吃年糕,采购年货、互赠礼物、大扫除、送灶司、请财神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描述,感兴趣者,可自行翻阅《山居杂忆》,一品杭州旧时风貌。

作者高诵芬用写实的语言描绘了杭州的风土人情,记录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却平和素雅。只因她出生的显赫家庭,拥有简朴、向善、孝顺的家风。

本书记录上百人,有亲戚长辈、良师益友、邻居医生、用人保姆等。每个都面目鲜活、让人难忘。

高家是杭州世家大族,从当时的家谱考查,远祖是为皇帝护驾的大将高琼。后来,大家庭聚族而居在“双陈衙”。

在所有的亲戚朋友中,蕞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作者高诵芬的曾祖母高老太太。

她个头不高,梳着发髻,不苟言笑,却通情达理。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杭州名气很大,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人,被人尊称“高老太太”。

高老太太思想进步,对儿女结婚置办嫁妆的态度上很是通达,而且关心社会问题,创办女子学校,还会写诗讽刺时政,出版过《云峰阁主人诗稿》。

她的私房钱也常拿来做善举,提前把钱包成一个包,沿路遇到乞讨者,就择个包布施。

那时,看医生买药都很贵。穷人生病只能硬抗,或者求神保佑,吃香灰。

高老太太就请有名的大夫配置药品,有孕妇用的催生丹、胃病用的梅花丹、小儿惊风用的金老鼠丸。她有一张祖传的药方,还亲手配置解暑用的十滴水。

她会施药给需要的人,分文不取。高诵芬的父亲早年丧母,从小就由曾祖母带大,感情很深。

所以,高父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拒接自由恋爱。直到高家的远房长辈做媒,成就了高父高母的姻缘。

高诵芬的母亲是外婆最小的女儿,六岁时丧父,姓金,名琳。金家上代都是做官的书香门第。

外婆家是杭州有名的世家大族,被誉为“小粉墙朱家”。西湖十大景色之一平湖秋月附近的朱公祠就是他们的家祠。

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古名句的朱熹就是朱家祖上的长辈,朱公祠的主人。

高诵芬的母亲二十三岁嫁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父亲。新婚不满一个月,父亲回日本上课,待明年暑假才能回国团圆。

母亲作为高家长孙媳妇,要在堂上遵守家规,一日三回到太婆房里请安、陪坐。此外还要主持一切应酬等上正场的事。

母亲对曾祖母尊敬有礼,很得曾祖母的信任和喜欢。结婚三年后,生了高诵芬的哥哥;又三年,高诵芬出生;再三年,弟弟宜官出生。曾祖母十分高兴,亲戚本家更加敬重母亲。

高半城虽有田地、房子、店铺,但平时并不铺张浪费,很是节俭。高母每个月有四块钱零用钱,除了逢年过节给曾祖母送礼物,给用人节钱,还要给远在日本留学的父亲邮寄火腿。

高父回国后,当了浙江农校的校长(现在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人家向他借钱,总是有求必应。甚至一两千元借了不还。农校缺房子,于是,高父从家里拿钱造房子。

后来,他觉得这样工作下去,赚不到钱还总是搭钱,便索性辞职闲居起来。他经常与和尚往来,还拜一位高僧为师,在狮子峰修建庄园,长期居住在山上,上下山时也会布施沿路乞讨的乡下人。

高家从曾祖母开始信佛,所以所食用的鱼虾都是刚死的,如果有半死不活还没死混进来的活物,也会被挑拣出去。当然,死得太久,不新鲜的,也是绝不能吃的。

而高诵芬的外婆则不同。外婆很讲究菜肴,每顿都吃活蹦乱跳的鲜鱼鲜虾,还在自己园里饲养鸡鸭,等养得肥肥胖胖再宰杀。高诵芬每次到外婆家都要多添两碗饭,让人忍俊不禁。

待高诵芬长到十二岁,父亲的好友为他的外甥做媒,这个外甥就是徐定戡。

徐定戡父母双亡,是长子长孙,从小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同高父的命运很是相似,心里大为同情。

高诵芬作为高家唯一的女儿,婚事更是备受重视。高母总想养得大点,再出嫁。

多次推诿,反复相看考察,终于在十四岁那年与徐定戡交换庚贴,下定(订婚)。接下来,父母花费了整整四年才准备完高诵芬的嫁妆。

准备嫁妆很复杂,因为女家从穿到用几乎一切都要准备好。主要分为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六大类。

找红木匠定制新房八间的红木家具,前往苏北采购上等长绒棉,请弹工来家定做棉胎三十条,配上绣花被面,再定做几条春冬丝锦被。

去江西定制平日用的碗筷、酒杯各十只,另配有不计其数的花果缸、茶杯、茶壶、痰盂等。此外,还特别准备两套请客用的古玩盘碗,一套是清朝光绪年制裁的水仙、梅花等各色一百多件瓷器;另一套是清朝制品,名为“锄月山房”,绿梅花、月亮图案的盘碗,也是一百多件。

光这两套碗具就装满两大木箱。可惜后来被抄家,扫地出门,很多碗具被充公,也有的不翼而飞。只有少数的几只随身携带,可以当做念想了。

嫁妆中的日常器具大都由银、铜、锡、竹做成。高家祖上有一家铜锡器叫“高广泰”,嫁妆中的日常器具就在此定做。

母亲陪嫁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十只大小不同的典铜水暖碗,也送给高诵芬做嫁妆。

除此之外,高父高母还为新郎准备文房四宝、英国瓷器用具、花瓶、木盆、太湖石摆设等,特意定做十二只大皮箱。可谓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嫁妆装了整整三十六个条箱。搬到新房,布置得妥妥当当,大家都称赞嫁妆齐全周到。

父母总算放了一件大心事,喜气洋洋,把筹备嫁妆的辛苦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谁能预料到,短短三十年后,当年辛辛苦苦准备的嫁妆所剩无几。

一切财富都是浮云,尤其在动荡的年代,人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不知将会飘向何处。

03 故人远去,山河动荡高诵芬七八岁那年夏天,为逃避军阀混战,举家迁到上海,住了一年。

高诵芬和其他小孩对于逃难的定义就是坐火车,吃炸鱼和蛋炒饭,住振华旅馆,看街景,买好东西,很开心。

却没想,在第一次逃难时,一向健康的曾祖母从楼上摔了一跤,从此一病不起,后来医治无效,仙逝了。高老太太也是有福气之人,没有赶上后来的动荡,也没有看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第二次逃难在高诵芬九岁那年,好多人生了病,母亲得了夜尿症,高诵芬得了伤寒症,曾祖父也一病呜呼。

虽然逃难没有吃什么苦,结局却都凄惨,以两位长辈的去世而告终。

第三次逃难在高诵芬结婚的第二年,日寇侵杭,全家逃到上海,在戈登路玉佛寺附近买了一栋几十个房间,三层楼,楼前有七八亩地的的大花园洋房。

后来又因局势动荡,不能住下去了,遂卖给zf做普陀区纱厂医院。就此徐氏家族分了家。

作者一家夫妻二人及四个孩子,在沪西买了一栋两开间三层楼的大房子,请了三个女用人照顾孩子和专门煮饭。

房子很宽阔,房间很大,作者夫妻二人睡三楼,四个小孩住二楼,用人住一楼。最大的几间房间可放置六个圆台面,每逢轮值祖先的生辰、忌日等祭祖时,其他两房的亲戚好友就齐聚一堂祭拜吃饭。

就在这栋房子里住了十几年,后来被抄家,又不能住了。

一家人就又搬到附近一所只有十六平米还没有用人房间大的后间里住了十几年,三代五口人,挤得像沙丁鱼。

曾经在高家做了多年用人的陈妈带着布袋,想讨些恩典回去,才知道徐家和杭州娘家高家都被抄家,遭遇坎坷。

作者高诵芬念及往日恩情和此时境况,拿出两毛钱给陈妈做车钱。陈妈眼泪汪汪地说:“小姐,你要想开点,比如你本来就生在苦人家。”

读到这,我心里莫名涌现一股悲凉。没有亲历,却感同身受。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动荡年代,最惨的不是分隔两地,自顾不暇,而是朝不保夕,祖坟失窃。

曾经被族人用心供奉祭拜的祖坟,被破坏的惨不忍睹。石板大半被周围村民偷去筑路建屋,棺材都露了出来,还有的棺材被人撬破,可能想搜刮里面的陪葬品。

那个年代,活着都是难事,死去的人更不能多加照顾。他们但仍然花钱找人买了坛子把骸骨装进去,在原来的坟地附近深挖坑埋葬了。

后来,在高诵芬弟弟宜官的帮助下,大儿子徐家祯前往美国谋生,几经周折后工作稳定,定居澳大利。

二儿子和女儿全家也先后定居澳大利亚。1994年,大儿子徐家祯回国探亲,带着父母(高诵芬夫妻)同来澳大利亚定居,只剩下高诵芬的小儿子一家生活仍在上海。

九十年代,大儿子徐家祯再回杭州看祖坟,却已物是人非,墓道都找不到了,连墓道旁的石碑“永思庐”也不翼而飞,找来找去,才发现被一户人家放在门口做了垫脚石,让人唏嘘不已。

转瞬间,八十年如白驹过隙。遥想当年承平风物、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恍如隔世。

04 写在最后《山居杂忆》是高诵芬在丈夫徐定戡帮忙回忆,儿子徐家祯帮忙整理下于1995年完成。

一经出版,就被提名为2000年最佳“回忆录”。08年澳大利亚《南澳时报》用一年半时间连载全文。09年,又被《中华读书报》推荐30部女性自传。

作者高诵芬成功地将个人情感,自然环境、风俗历史结合起来,可称之为上乘之作。

大到四季交替的景点和风俗,小到婚丧嫁娶、时令美食的细节,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高诵芬的生花妙笔下,并且她的描写也不留于表浅,而是跟随社会变迁,呈现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这本书中还收录尽百幅珍贵老照片,通过“闺房小姐和家庭主妇”的视角,呈现还没走远中国曾经不可遗忘的面貌。

徐家祯曾说,回忆正在消失的中国--一个传统中国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倒是与写作此书的意图十分相符。

手捧高诵芬的《山居杂忆》,不禁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一段话: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

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也许,这就是高诵芬老人想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的奥秘。

人生百年,财富带不走分毫。用力生活,不负每一份热爱。

我是梁板凳,关注我,陪你读书看世界。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青蛙王子》这篇童话故事。国王信守承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古代有一位国王,他的几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其中有一个小女儿,长得更是闭月羞花、美若天仙,小公主喜欢在大森林里的泉水旁玩,她每次出去的时候,都喜欢带着自己的小金球,这天,小公主又出去玩,一不小心,金秋掉进了泉水里,小公主伤心地哭了,这时,一只青蛙出现了,对公主说:“我可以帮助你,你怎么报答我呢?”公主回答道:“你想要什么都行。”

青蛙说:“只要你让我吃东西喝饮料,并和你睡一张床就可以了。”公主答应了。青蛙把金球放在草地上,公主拾起球就跑了,青蛙大声喊:“等一等。”公主却理都不理。第二天。公主正在吃饭,青蛙来到宫殿门口,喊道:“小公主,快开门。”小公主一看是青蛙,急忙关上门。

父亲问:“怎么啦?”公主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父亲说:“你应该守信,去开门吧。”公主开了门,青蛙就跳上桌子,吃起东西来,吃完了,青蛙又说要和小公主一起睡在丝床上,小公主一发急抓起青蛙向墙上扔去,这时,青蛙变成了一位王子。此后,小公主便和王子永远的住在了一起。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别人帮助了你,你就要感谢他,尊重他,哪怕他是一只青蛙,知恩必报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做人必须信守承诺。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3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

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4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力量,也是中华民簇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劳模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旗帜,是弘扬我国勤劳人民的文化精神,是我们新一代年青人担起责任的榜样,是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目标。在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劳模精神激励着每个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默默的付出。劳模精神,是一种滴水石穿的坚韧精神,是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虽然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壮观,但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总有一天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活中的我们,看到劳模事迹后,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会激励着我们向他们看齐,激励着我们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绽放光芒。只是,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也是一名最普通平凡的人。只是他们拥有积极的心态,认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以及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精神。他们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也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们要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增强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创新,为祖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道路上,增加一份微薄之力。

劳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倾力奉献,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心中的劳模。劳模,只是大千广众中其中的一些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代表,还有千千万万的“劳模”,在每个人的心里。劳模精神,是作为每个人都该要拥有的高尚品质,是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保障。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5

?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懂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

?格林童话》寓教于乐,每一则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好报。《灰姑娘》则说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的。《不孝的儿子》教人们懂得了对待父母、长辈一定要孝顺、尊敬……

?格林童话》源自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生动,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6

一、关于追逐梦想

1、梦想要远大,非常远大。只要马云让经理们为公司设定目标,我们都会拿出最乐观的估计。马云往往会把最终目标提高到预计的3~4倍。刚开始,经理们自然是不太情愿,马云告诉他们要有梦想,他对所有人都说:“如果你都不去想象,它就不会发生。”而到了年底,我们几乎每次都完成甚至超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2、永远不要低估自己。我加入阿里巴巴时,马云逢人就说自己会在4年内辞职。“我是个英语老师,不是ceo的料。”他常常这么说,强调他会适时退位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同时,他也告诉阿里巴巴的联合创始人,不要想着做管理人,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商业经验。但是,通过努力工作、自我教育和不断接受新想法,马云和这些联合创始人成长为ceo和高管人员,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这让我认识到在像互联网这种瞬息万变的行业当中,没有谁是专家,最好的人才往往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和现有系统里的.成员。

3、永远不要高估对手。当年在马云的公寓里开始做淘宝网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被ebay这个强大的对手吓倒。那时,ebay是行业老大和媒体宠儿,比我们的资源多得多。然而,尽管大公司把自己塑造成外表很强大的样子,但是很可能是外强中干。就像我们永远不能低估自己一样,我们也永远不能高估对手。

4、一定要有好点子。马云是个极其会激励人的领导,阿里巴巴业务的核心仍然是一个好点子—通过互联网把买卖双方连接起来。很多时候,创业者空有激情、价值观和梦想,却没有一个足够好的点子。不管雄心有多大,没有好点子就无法成功,这应该成为常识。

5、要做能活至少120xx年的企业。我加入阿里巴巴时,马云说他希望把阿里巴巴做成能持续80年的企业,“和人的生命一样长”。很快,他觉得80年还不够长,他把时间延长到了120xx年,“这样阿里巴巴就能够跨越三个世纪”。设定这样一个长期的目标会改变每个人的心态。人们会努力达成长期目标,而不是按季度工作。

6、问题越大,机会越大。比起中国,在西方,电子商务的起飞要迅速得多,因为西方已经有高效运行的市场。所以在美国和欧洲,电子商务遇到的问题要少得多。但是,当阿里巴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时,在电子商务上遇到的障碍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而且有很多人质疑说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多,电子商务根本发展不起来。然而,阿里巴巴用多年时间终于从无到有地建成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所以比起西方的电商公司,阿里巴巴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可以说,阿里巴巴从0开始创造了这个市场。因此,它也能获取更多的胜利果实。

7、今天很难,但是后天会很美好。马云特别爱说一句话:“今天很难,明天更难,后天会很美好。但是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没能看到后天的日出。”实践证明这话非常正确。如果要让人更关注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创业的过程中不仅有喜悦也有痛苦。要想做成伟大的事业就必须经历一系列磨难。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推荐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