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5篇
对某件事物有了不同的感悟之后,需要及时做好记录,写好心得,心得体会的写作都是需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篇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加入航海环保团队已经快xx个月了,记得初来面试时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因为我知道自己对环保行业是一窍不通,也没有多少在企业的经历。但因公司的包容和培养新人的理念,很幸运公司把我纳入到航海环保这个大家庭,并分配到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事方面的工作,由于之前人事工作经验不足,刚开始对这份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感到困惑,后来经过同事的帮忙和指导,并通过自己不断学习人事方面的知识和深入了解公司各部门流程制度,加强跟同事间的沟通交流,慢慢的.从困惑、认识、认知到喜欢,逐步渐入佳境。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到现在,我乃有很多不足,深深感受到人资部门在公司的重要性,考勤的严谨、后勤的保障、车辆的管理、人际关系的协调、岗位人员的招聘等都必须要按公司制度严格落实并监督。我相信通过努力接下来人资部门会做得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做好本职工作。
由于公司的发展需要,公司大力培养全能型人才,在工作需要时,各岗位各工种随时能团队合作,在公司这种积极向上,体现自我价值的氛围中,我有幸安排到实验室学习,收获满满。
来到实验室的第一天,在实验室老师的耐心讲解下,首先了解实验室各项实验理论,使用实验仪器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后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之前,我以为应该不是很难,按照实验要求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填写数据即可。但是真正自己实践操作后,我才知道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应客户需求,不同的指标进行不同的实验,还要根据污水现场工艺进行实验模拟,再根据不同指标配用不同的药剂菌种进行实验,最后进行测量得出数据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在实验老师指导下,学习总氮、氨氮、cod、总磷等各项指标的测试实验。实验前,一定要将实验步骤顺序谨记在心,实验步骤是做实验的基础,要清楚实验药剂的投加比例,必须严格按流程步骤操作。否则就是极大的浪费实验的宝贵时间,增加实验工作量,增加实验成本,延误了跟客户沟通的时效。整个实验过程操作完成,自己还要把实验过程记录、复习、思考,这样才能印象深刻,为以后熟练操作实验奠定基础。
在这次以实验为主的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习到了实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和体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与时俱进,让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以时刻自勉。
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篇2
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抓好实验工作管理,以实验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是我校整个教学工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真正体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1、努力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由于学校重视实验管理工作,因此每学期学校计划与总结都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每学期实验室工作计划由科学教师拟定,并交给实验管理员,以便于管理员合理安排实验室工作。让实验室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充分发挥它潜在的功能。
2、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实验管理规则。如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师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仪器管理制度,并张贴在墙,所有的自然、科学教师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都能严格按以上的制度执行。教学使用时都有严格的借还登记。
3、仪器管理有序化
为使仪器管理更加有序,建立了仪器总帐、分类帐、低值易耗品帐、仪器出借领用登记帐。实验仪器和添置的新设备及时分门别类入帐,有序地摆放好。每个橱要有反映内容的目录卡,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损坏程度报总务处,较贵重仪器设备报校长室审批后,做好报废登记。
4、教学仪器维护、保养经常化
根据仪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风、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生物标本采取防潮、降温、隔热、防鼠、防蛀等措施,所以到今未发现生锈、腐蚀等保养不良的问题。对损坏的仪器及时维修及时做好损坏维修记录使实验仪器经常处理可用状态。
5、实验教学与研究方面
为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期初订好科学教学实验计划,编排好实验课程总表,备好实验器材。凡教学大纲与教材规定做的演示与分组实验,我们都想办法给学生开出。分组实验的材料有四个来源:(1)、仪器室内分组实验盒,(2)、学生下发的实验耗材;(3)、自制自购分组实验材料及演示教具。(4)、发动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各利废旧物品。本学期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教学做到规范化,每次演示与分组实验都预先写好实验通知单,课堂上的演示、分组实验有仪器配备、使用情况、过程等整体效果记录。实验完毕后的仪器进行全面的验查后整理收放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以保证仪器设备的充分使用,体现管理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实验教师活动纳入学校教研活动中,有专门的自然教研计划与总结。经常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好经验,不断使我校的实验教学综合水平得到提高和完善。从分组实验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实验基础及技能,仪器选取,材料或药物选取,操作程序都较正确合理,操作较规范熟练,实验效果良好,取得了较好效果。
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篇3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教学中选用 inter公司的mcs-51),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意义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础、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能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单片机实验板,通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起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非常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通过后,把程序固化在 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单片机实验板的构成及基本功能
单片机实验板,它由 8031、8155,eprom2764,max232键盘及显示器组成。其中8155 片内有256个ram单元,接6个7段码显示器和8个按键作输入。串行口连接max232串行口转换芯片,p1口留出作为一些控制量的输入输出用以扩展使用。在实验板上可编写键盘扫描程序、显示程序、时间的设定及计时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两个加数或减数显示结果程序、位变量的逻辑运算程序及串行口和上位机通讯程序等,还可和其它课程相结合,进行实验。例如,《电子测量》课程中各种频率的测量,可通过8031单片机 p1口输入被测量,由单片机来进行检测和显示,把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使课程有延续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p1口通过插座引出,也可外部扩展a/d d/a 等其他接口芯片,以构成新的应用系统。
单片机实验板的衍生功能
此单片机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板是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有键盘输入和显示输出,在这个基础电路上通过p1口对不同检测或控制对象还可衍生出各种应用来。例如:时间的设置及显示、温度的检测及控制等,在此实验板上,编写相应的软件即可,否则,只在计算机上模拟调试软件,则无法了解单片机接口中各种控制信号的使用。还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单片机实验报告中都要体现出来。
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篇4
最近一两年冒出了很多名词
——比如“大概念”、“大单元”、“深度学习”……
其实,王珏老师并不太关注这些新概念
因为只要在教学领域,
无论多么新、多么高大上的概念
要想落地、取得成功,都必然要落到“学习科学/学习理论”上。
因此,王珏老师提倡的是:
就“深度学习”这个理念来说,
各种表述多如牛毛,
当然很多表述也很有道理,比如:
美国卓越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如下界定: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深度学习:
休利特基金会对深度学习做了如下界定:
——说什么的都有,都很有道理,就是感觉很乱,头绪很多……
本文王珏老师就带领大家追根溯源,
梳理一下在理论研究领域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
大家不妨看看是否有助于理解“深度学习”的实质。
深度学习来自于四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三种“深度”:
【一、深度学习方式】
这是来自于瑞典的学者f. marton(马飞龙)教授在1976年进行的一次实验(他提出的“变易教学法”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效)。
该实验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在开始阅读前告知学生,在阅读完成后将会针对文章进行提问。
于是,学生中明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文章主题上,尝试理解和反思;有的学生则把关注焦点放在有可能作为测试题目出现的碎片化信息上,尝试记忆全文。
marton把前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深度学习方式”,把后者的学习方式称为“表层学习方式”。
二者的核心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高阶知能”,可以理解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分析”、“评价”、“创造”)
深度学习方式追求的是知识的“意义”(因此我将其称为“意义学习”,他和奥苏贝尔所提的“意义学习”相当接近,因此我将其称为“意义学习”),表层学习方式追求的是知识的“事实”——也就是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
无论是marton、还是奥苏贝尔,他们所提出的“意义学习”的内容,都是:将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经验建立关联。但只有这一点还不够,王珏老师认为至少还需要加上“知识之间的(全部)关联性”,以及“大观念/大概念”所提倡的:专家思维方式/学科思想方法。
【二、深度理解】
关于深度理解,有两项理论研究。
“深度理解”的第一项理论来源,是美国课程研究者wiggins(威金斯),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所提出的“知识的构造”:
在上图中,位于最表层的是“事实知识与个别技能”,然后是“能够迁移的概念”和“复杂过程”,最深层的是“原理与一般化”。后两层构成了“持久理解”。
“持久理解”是对“学生在忘记了具体知识细节后,还剩下什么”的回答,这种“持久理解”位于“学问的中心,能够迁移到新情境中”(wiggins)。
所以,第一项关于“深度理解”的理论研究,就告诉我们:
而一旦以“迁移”为目的,学习就会相当复杂。因为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无穷无尽,而且有的与学生学习到的形态完全一样,有的比较接近,有的看起来似乎完全不相干——这就是“近迁移”或“远迁移”。
学生要想对知识建立“深度理解”,就必须要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迁移的“距离”越远,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就越深刻!
事实上,很多老师所反映的“一学就会、一用就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问题情境发生变化,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与情境建立起关联性而导致的!——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实质的理解深度不足!从这一点来看,“深度理解”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实践指导价值的!
关于“深度理解”的第2项理论来源,是芬兰的学者engestrom(恩格斯托姆)提出的“学习环”(learning cycle)理论。
学习环理论是描述学习活动的过程的,由6个环节构成:
其中,“动机”是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与既有知识经验产生的矛盾
“内化”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王珏老师称为“输入式学习”)
“外化”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王珏老师称为“输出式学习”)。
外化既包括与他人的口头交流,也包括解题、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在外化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对知识进行重构(“批判”)。
由于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以及语言对于思维的承载作用,显然,“外化/输出”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要高于“内化/输入”的深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多开展“外化/输出”,显然有助于达成“深度理解”。
——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内化”过程、直接开展“外化”,则是完全不成立的。
“内化/输入”与“外化/输出”是紧密相合在一起的:没有内化,也谈不上外化;没有外化,内化则很可能是浅薄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合理地设计和搭配“内化/输入”与“外化/输出”活动——而非单一强调“外化”,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内化与外化的关系,也昭示着:
【三、深度参与】
关于学生的深度参与,有两种描述角度:
其实,无论是“动机”、还是“主动性”,都不是新鲜事,一直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各种方法、技巧也有很多。
显然,动机+主动学习也都是“深度参与”的必要因素。而且,只有当二者同时发生、并能开展深度的交互作用时,才会制造出令人痴迷的、身心一体的巅峰体验——“心流”状态。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心流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
心流是由美国学者、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他也因此被称为“心流之父”)。
事实上,“心流”状态,就是人脑对于自我付出努力、应对挑战、取得成功的“自我奖赏机制”!——这种“自我奖赏机制”就对于大脑来说,就是最为深刻的“内在动机”,这一点在我的《学习科学》课程中有充分地阐释。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大贡献,是他深入地研究了“心流”的发生机制(如下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心流通道”的发生条件是非常狭窄的,它只能发生在“一定的挑战度”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的动态匹配之中。
——挑战度相较于技能水平太低,学习者会感到“无聊”,而感到心不在焉、没有任何兴致、最终放弃;
——挑战度相较于技能水平太高,学习者会感到“焦虑”,而且会因无法完成挑战、而情感受挫、逃离学习。
因此,想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尤其是激发大脑自我奖赏的“动机”),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可不仅仅只是学生具有“主动性”就能实现的……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孩子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方式与期待、老师布置任务的适切程度(针对每个个体)……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
这也是我家孩子在初二时跟我说,他经常在学习时能体会到“心流状态”,我感到狂喜、认为他能成为“学霸”的原因!
不过,心流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过体会。比如,看一本优秀的小说、或者一部优秀电影、听优秀老师“讲课”,往往就会产生“心流”状态——这同样是由于老师能够在“知识的挑战度”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能有效地搭建出一条“通途“!
谁说,教学不是一门艺术呢!
谁说,“深度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无关、能完全由学生个人实现呢!
(本文中对“深度学习”的理论解读,主要参考了《深度主动学习》一书,特此鸣谢!)
做实验学习心得体会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装置将实验改进。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等老师教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学生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