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孔子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12-10 12:26:07 分类:心得体会

当我们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后,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拜孔子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7篇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1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2

3月29曰,在学校的倡导下,我认真地学习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培训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独特教育思想。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

拿备课环节来说,我们平日就存在不少误区。譬如,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大多仿照出版社的印刷的备课模式。学习目标么去了解,知道到什么程度,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学生呢?设定模模糊糊的目标,带来的必定是稀里糊涂的效果。所以,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定了还不如不定。孔子教学法告诉我们,设定目标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是否可检测和是否可应用。想想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对教学讲座时反复使用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还似懂非懂,也就是孔子教学法这么简单几句话,却让这条脉络通坦无比。

孔子教学法还要求,在教学中,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会学,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让学习轻松快乐,让教育简单高效。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教师所教的不应是课程,而应该是孩子。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犯下本源性错误的.认识问题。我们绝对不会也不敢说课程不重要,而是说课程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因为课程和我们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不只是知识的符号。综合起来讲,课堂教学一切前因后果都从学生这一点出发。

孔子深刻的教育之道,受人尊敬,不愧为万世师表。我要虚心向孔子学习,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快乐无边!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3

?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远非短时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论评,只能免强尝试着对其解读,略有发微。

一、《孔子家语》概述

此书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礼记·儒行》也出现。这是一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当时鲁昭公在位时,因为斗鸡与诸侯委氏发生争斗,逃往他国,从此鲁国陷入混乱。“危邦不处”,孔子在鲁国不得用,奔往卫国避乱。不久鲁昭公逝世,由鲁哀公袭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旧好,鲁国恢复平静。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季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于是请求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季氏将此建议禀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见到鲁哀公后,二者开始长谈。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回答鲁哀公提出的“何谓儒者”的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鲁哀公听后,甚为震憾,发出惊叹说:“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二、儒者行为

(一)怀才待举

孔子口才极佳,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称儒者待聘、待问、等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儒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求学,不倦不怠,在才学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荣华所绊,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不足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以备为民效力,不轻言死,孔子说儒者“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正是此义。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者的灵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来,依“仁”而生。书中提到儒者有各种美德,但能“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有宽容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结构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奥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4

今年4月15、16日我校聘请闫合作老师来我校手把手的教老师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闫合作老师是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最深的是《论语》、《老子》、《大学》、《学记》等经典,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式教育理论体系,总结了孔子教学法。给每位教师系统的讲解《孔子的教育智慧》、《跟孔子学教学》、《跟孔子学上课》等中国是教育理论著作,向经典汲取智慧,向圣贤学习教学。特别是在当今课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时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逃出题海战术,牺牲休息时间的战术,孔子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孔子教学法能用提升学生素质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

闫合作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着几个板块。

(一)开口

(二)学前习

(三)学中习

(四)学后习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为了能够充分的学习积极性,特意的在上课之始,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来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有兴致,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很开心。接着进入学前习阶段,学前习的重点是温故以学习的旧知体系,很自然而然的引入新知的学习,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真正的做到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延伸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后进生也有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发挥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做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中习的环节,由于前面的铺垫进行了较好的延伸,学生的学习难度就大大减小,使后进生的学习难度大大的减少,从而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中习的环节里,用闫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多说,通过学生的说和练达到记忆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学后习环节中老师就布置适当的作业,来让学生多说,多动口的办法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知识巩固律,在心理上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就更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向课堂要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形成新知,温故旧知,重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了学生思维体系,是学生学的高兴,学得轻松。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使学生脱离了题海战术,真正的做到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变轻松,学习变愉快,师生都幸福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

运用孔子教学法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孔子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只要老师的心中时时刻刻的做到心中有学生就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把知识的起点降低,让学困生有学习的兴趣就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才能让学困生每天进步多一点,而不是让他们把不会的只是一点点的增加而是让他们不会的知识一点点的减少,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知识回归本真,教育回归本真,是学生学得开心,乐学,更有利于克服学困生的厌学心理,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果。

三、运用孔子教学法能解决学与习的关系闫合作老师说过:“学困生”为什么是“学困生”最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学困生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好学生对旧知一下就能忆起,而学困生就需要长时间的去思考甚至翻书才能想起这就大大的减少了他们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增加了学习难度,所以通过孔子教学法,让他们反复地说,反复的记忆,就能加强旧知的巩固,从而给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知识体系,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就解决了为何学,何为学,学而习,习而精的教学体系。从而解决了学和习的本末关系,学是基础,习是延伸,学是为更好的习,习又为学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是为更好地学习做好的铺垫。从而解决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由老师让学生知识生成和学生通过学习自行生成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解决了学与习的关系就能解决好学生不够吃,差学生吃不下的教学难题,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体学生的教学成绩就不再是空谈,就不再是难题,真正的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提高,师生幸福成长,使教学变轻松学习边愉快不再是空话。让课堂真正的变成了掌握知识的地方,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地方。孔子教学法回归了知识的本真,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回归了学校的本真。

四、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无为教学

人们都知道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愿意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老师不会让我起来回答。可是看了闫老师在我们学校七二班上的课,我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闫老师不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的给学生讲课,而是走下讲台不停地在教师走动用非常亲切的眼光关注着每个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进行了纠正,包括坐姿,站姿,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及表达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纠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来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在热烈有效的氛围中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加了学生强烈求知欲,调动了进取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的做到了使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

总之:通过闫老师的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学习孔子教学法,践行孔子教学法。俗话说:“备课先备己,要先装备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心中装着学生,心中有孔子教学法,注重有效备课,勤加践行孔子教学法,提升自己的智慧,知识和能力,是重中之重。从而由衷的感谢闫老师给我们每位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给我们每一位教师送来了精神大餐,送来了解决围绕提高学生成绩问题的进步阶梯。

陈灵刚

20xx.4.28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6

读了《孔子世家》,虽然很多信息,在李零的《丧家狗-我读t;论语>》中已经做了非常精彩地叙述,但此次再读原典,更加深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孔子的一生,是一个失意者的一生。

孔子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奔波求职,以期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

孔子出身,贫且贱。贫是经济条件不好,贱是政治地位低下,以布衣之身求为天下用。

到齐国,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回鲁国后,孔子见政坛浑浊,季氏僭位专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五十多岁时,鲁定公终于给了孔子一个中都宰的职位,后来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在任有三件事较为突出,一是夹谷之会,是鲁、齐两国的君主相见的外交场合,孔子不辱使命,让鲁国在明显弱势的情况下,保留了颜面,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城邑。

二是隳三都,事实上是隳了叔孙氏和季氏的都邑,孟氏的没有成功,

三是诛少正卯。

后来对鲁定公怠于政事不满,在弟子的陪同下离开鲁国,这一次一出就是十三年。

在郑国,被人说是“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后欣然而笑:说得对。

在卫国,卫灵公也不用他。

晋国的佛肸反叛,让人来找孔子,孔子想去,子路提出异议,孔子说:“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因为屡屡受挫,见到一个机会就想去试试,弟子有些意见,孔子发出“我难道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么?”的慨叹,这事最终也没成。

后来要去晋国见晋大夫赵简子,渡河前听到赵简子杀窦鸣犊和舜华的消息,于是临河而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六十多岁的时候,叶公问子路,你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怎么回答。孔子知道后说:“子路啊,你为何不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呢。”

这句话是孔子的自我评价。

孔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弟子们都很失落很失望,这时候,孔子觉得需要做些群众的思想工作了,于是挨个找大弟子们谈话,子路,子贡,颜回,都谈了,最满意的答复还是颜回:“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听后大笑:“颜回啊,如果你是大财主,我给你当管家!”

孔子六十八岁返回鲁国。颜渊去世,哀公获麟,孔子很伤心:“吾道穷矣。”但随后又说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再一年,子路在卫国参政时被杀,孔子大病一场,子贡从外地赶来,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等着,看到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七天后,孔子去世,年七十三。

司马迁作《史记》,列孔子为世家,以布衣之身与诸侯并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篇7

前言在最近几年“儒学热”中,许多人都在鼓吹孔子的“正名”观念,并且对它进行了当代诠释。栾古兰在《试论孔子“正名”思想的背景与内涵》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

孔子遵循的是“礼”之道,而不是刻板的道义,而“名”则是对此道之道的具体反映,它是一种遵循伦理道德和阶级划分的社会性的行为准则。

它以“正名”的方式,使阶级的规制得以建立,从而达到维护和稳定的社会治安的目的。去纠正与“名”相矛盾的“实”,使人人各司其职,无所抵触,无所逾越,进而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国家进步,也许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评价》中,张晓芒和董华认为:

本文从在孔子的“正道”理念中,“正道以治”理念既是“正道而治”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正道而治之”理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一种“真道”与“仁道”的有机结合。

在“正道”上,求真的是对“逻辑真”的追寻,而在“善道”上,则是对“伦理真”的追寻。孔子“正名”的“逻辑学”具有明显的伦理取向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对于当今世界建立理性的“世界”的交流,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意义。

?试论孔子正名观的精神阶梯价值》中,王玲娟和田文国认为:

无论从古今中外来看,孔子的“正名观”都有着一种从个体到群体,甚至从民族到民族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天平”。

站在“公正”的角度,个体就能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行为,合理地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一个民族可以合理地推行各项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家”的理想圈。

本文作者以为,孔子“正名”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阶级制度,它并不适合于战国后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对阶级制度颇有争议的现代,孔子的“正名”也无法成为我们这个时期的一剂“药方”。

“正名”一词出自《论语·子路》,从秦代到清代,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大体可划分为“正百事通”与“正王位”两种类型。自汉代到宋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统一,主要是由马融在《百事通》一书中提出的。

魏何晏、梁皇侃、南宋的《论语义疏》、南宋的《论语注疏》都是从这一点出发,对《论语集解》、宋代的《孟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宋明以下,程子、朱熹等人提出的“正太子说”,已成为主流。

除了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之外,清代刘宝楠所著的《论语正义》和程树德所著的《论语集释》都是以这一观点为依据的。直到现代,一些对《论语》进行解释的著名著作似乎也没有脱离这两种学说的范畴。

《论语别裁》中说道:“从字面上来说,所谓的名字,其实就是一种明确的想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也可以说,把这种对逻辑思维的清晰区分,称为“理顺”。

在《论语》中,只有《子路》是孔子对“正名”进行了最直观、最具体、的说明。子路曰:"卫大人待我以治国,我之子奚先?"子路曰:"岂不是也要立一个名字吗?"奚其正?”而君子之所不能及,则是其所能及。

名不副实,言不由衷;言不副者,事不关己,事不宜迟,礼器不宜于行。不能用礼,就不能用刑;刑不正,百姓不知所措。是以,君之名者,其所能为之。一诺千金。”

从这一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怎样才能“为政”,可见孔子“正名”的理念,基本上是从政治学角度出发的。

在《论语》中,孔子对政事的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孔子对齐景公的回答,则是《颜渊篇》中最符合“正名”二字的一句:“君、臣、父、子。”而且,《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一点。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国事。孔子日曰:「治天下。」子帅刚直不阿,谁能不刚直不阿?(《论语·颜渊篇》)在此,孔子对季康子提出了“帅以正”,要他尽一国之君之职,也就是为君之君,其用意不言而喻。《八佾篇》之中,有三个地方,都提到了季氏违背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礼仪,这让他很是无法理解。

孔子对季氏曰:「在庭院中跳舞,但不能忍受。」

这三个人的名字都叫《雍》。子曰:“相维辟公,君王无所不用其极,奚以三殿为其所用?”

泰山上的季氏之行。子曰:“女子何能为人?”日曰:“不能。”有句话说得好,泰山之于林放乎。”

孔子提出“正名”之说,其本质在于试图还原西周以来的父权等级制度。他对宗法的渴望,从《论语》中的许多文字可以看出:“周而复始,其人之道也!”(《八佾篇》)子曰:“我从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梦到周公了。”(《述而篇》)“德,可以说是最好的了。”

自从周公出兵,周王就开始对各大势力进行册封,而各大势力也开始“以藩屏周”,真正意义上来说,各大势力都是以藩镇为主,将各大势力分割开来。

孔子相信,战国时代各强国之争,其根源在于“君不君、臣不臣”,也就是所谓的“名分”之争。于是,他将西周宗王朝作为自己的政体,提倡明君,重振“君临四海,”的格局,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统一起来,同时也让礼仪和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孔子关于“正名”的观点,在《论语》中,其实质是上述的几个政治性问题。然而,《论语·雍也篇》中却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太好了!”这一点,也一直被视为孔子“正名”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就是“理清一切事物的名字”。

孔子“正名”之说,固然是从政治角度来说,但从“名”的一般社会现状来考虑,此为“名”也并无过分之处。

孔子提出“正名”说,正是由于认识到了从周代开始,父权阶级制度瓦解,才使得周代出现了如此大的动乱局面,而且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重建父权阶级制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因此,我们对于孔子“正名”的主张,往往表示出一种同病相怜,甚或高唱颂歌的心态。但从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来看,孔子“正名”的理念,在那个时代是不适合的。

然而,在这个时代,建立在这个时代之上的父权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而建立在这个时代之上的“礼”与“乐”,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但孔子对此并未充分意识到,因而无法通过“正名”来拯救战国时期的局面。

在战国时代,诸强相争,王道衰微的情况下,仅凭“正名”之说是行不通的。在这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唯有以绝对的力量,来掌控国家,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争霸。

孔子在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思考后,所提的“正名”之言与方法,正是他在此基础上所提的。若说周朝的立国根基仍存,孔子则不失为一剂“良方”。

孔子推崇君主专制下的稳固阶级,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认为,在战国时期,处于一个政治秩序错综复杂的时期,孔子之所以有这种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孔子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论语·季氏篇》就是这么说的:

孔子日:“凡有道者,必有礼,必有武;当这个世界没有了道德的时候,就会有君王来统治这个世界。从诸王而出,十世无双;从博士起,五世希未有过;与君共守一国之旨意,三世希莫有闪失。世间尚有大道,而非君臣之治。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正义,那么所有的人都不会反对。”

《礼》中的“诸侯之制”和“侍从之臣服于君王”就是这一时期的现实反映。要扭转局势,谈何容易?

因此,“明知其不可行而为之”这句话,不但是别人对孔子的一句中肯的话,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代已经无法再维持森严的父权阶级制度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乱世”,但这并不代表着“乱世”就是落后,相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革与进步。这是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准备的探索期。

最后,大秦统一了整个世界,实行了君主制度,并由郡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孔子则强调,当务之急是要重振西周的父权等级制度。

“正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孔子拯救天下苍生的正义之道,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限制,使得“正名”必然与历史脱节,成为一种空想,一种忽视了时代的发展。

三胡适在他的《先秦名学史》一书中写道:

我深信,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摆脱儒家思想对道义、理念的束缚。要使儒家思想获得自由,仅靠大量引进的西方哲理是不够的,只有使儒家思想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才行。

胡适对儒家“在它的环境里的位置”作了这样的说明:

儒家学说,一度不过是中国众多对立的流派之一,所以,如果不能认为儒家学说是唯一的精神、道德、哲学和权威的来源,而是一种光辉璀璨的哲学星星上的一粒星星的话,儒家学说的废除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胡适的这一篇文章,恰恰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儒学热”状况的一种反映。一些学者在阐释“正名”的时候,曾提出“孔子”的“正”对于当今的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然而,孔子“正”的目标却指向了“重启”,那么,它对于倡导“众生平等”的当今世界,又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孔子看着眼前的事实,思考着周朝,试图让这个世界回归到男尊女卑的时代,以求安定,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此一论断与其所处的时代发展轨迹相背离。这样的实践常常使人对真实的世界产生误解,怀疑在时代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男尊女卑的制度。

但现在,很明显,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孔子“正名”的观念,带有明显的周代等级制度色彩。我想知道,在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君主?什么是臣子?就算是父子,也应该是平起平坐的。

我们是一个人人平等,民主,法治的国家,没有什么阶级观念,不管是中国的多党合作,或者是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或者是多党制,都是为了广大民众的福祉而努力。

与人治理的等级制度相比较,它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这一目的一直都是当今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所要实现的。

结尾部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确实要建立一种优良的文化观来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支柱,但是,这种价值观念是要在我们对优良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地探讨,来寻求并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利用好这些优良传统来炒冷饭。

而且,什么是“优良的传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把它用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观念上,那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1.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评价

2.试论孔予正名观的精神阶梯价值

3.论语新解

4.论语今读

《拜孔子的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