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7篇

时间:2023-08-14 15:03:56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的好与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7篇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千数图认识千。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2、能力目标: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对数的多种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将数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用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2.复习前一教时。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1.读读写写看简图再写数、读数(ppt)

2.拆一拆,合一合(ppt)

458=( )+( )+( ) 700+7=( ) 901=( )+( ) 800+80+8=( ) 700+30+9=( ) 6+60+400=( )

3.看计数器在数位表上写数。

4.比较有零的三位数的读法。

560和307

5.填空。

⑴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a一千只写作:( )只b它是由( )个千组成的我国野生金丝猴的数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 )只b它是由( )个百、( )个十组成的

⑵数的组成(ppt) 404的里面有4个( )和4个( ); 7个一和8个百是( ); 2个百和5个十是( ); 10个( )是1000;( )是由3个百组成的。一个数个位是6,百位上是8,这个数是(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这个数是( )。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数的3倍,个位上数是百位上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 )。

6.判断(ppt)

⑴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

⑵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

⑶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样的。( )

⑷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

⑸603读作六百零三。( )

三、拓展练习

卡片游戏(ppt)用3、7、0、1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你能试一试吗?至少5种。学生汇报。

四、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3

分法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

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

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1.填空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列出算式:()÷()=()

2.填空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

3.填空算式:□÷□=□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4.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5.应用题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4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

3.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

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 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 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 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 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 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5、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第23页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 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 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6、实践活动。

(1 )现在同学们互相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2、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分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产生的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确实认识到分米产生的必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分米作为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完善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分米产生的需要,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课桌的长,并让他们进行计算,再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0厘米、10厘米为一段的测量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简便得多。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计算、体验感受到分米产生的意义,深刻地认识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挥良好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问题不太,但对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仍会混淆。如:长颈鹿的高约55( ),学生想象不出具体高度,分不清要填米还是分米。而对于练习一的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这就需要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2、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出示了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谜底(闹钟)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中午几点吃饭?晚上几点睡觉?我们的小伙伴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时间的顺序排上序号,然后讲给学生听。老师我来说: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吃完饭去上学。八点钟时正在上课,中午12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5点的时候在操场打羽毛球,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九时刚过上床睡觉。同学们说的真好,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在小组内一起说一说。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面有()个小格。

3.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2、拨针抢答。首先我会展示课件4时整,让学生说一说4时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4大格就是4时,从而得出走1大格就是1时;接着我出示4时5分,得出5分,就是分针走了5个小格得到的,从而得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3、深入理解。同学们看课件拨动钟表的时针从12时走到1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走了60个小格。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可以从3时拨到4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老师我知道: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夏天中午大概要睡1小时。

三、尝试应用,体验1分钟。

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1分钟你又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在让学生体验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又能从1数到多少……同学们1分钟虽然很短,却能做很多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

五.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与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所以,我用看图说话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师生谈话中引入新知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课本63页的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被除数

124和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