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5-04-07 17:36:18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体验,教案的详细规划让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清晰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遵循,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通用5篇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5 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 或3 的倍数。

3、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教学重点:

2、3、5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 这些特殊的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2 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电影票的票号和电影院入口一般都是怎样设置的?

2、出示教材第17 页主题图,问:双号的号码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明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在自然数中,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 也是偶数),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板书)

4、组织学生做“你说我判断”的游戏:同桌合作,一个同学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判断一下对方说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交换角色再做。同桌之间互相说一些数,并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5、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巡视;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5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所有同学,学号是奇数的请举手。(停顿,等学生举完手)所有的同学,学号是偶数的请举手。

2、好,同学们对奇数和偶数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游戏:学号是5 的倍数的同学请举手。

3、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数是5 的倍数?5 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4、出示教材第18 页的表,让学生找出1 至100 中的5 的倍数并涂上颜色。提问:涂一涂,你能从表中看出什么规律?(指名板演)

5、观察一下这些数的个位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让学生做教材第18 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分别找出2 和5 的倍数。

7、让学生再找一找既是2 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8、不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找到10 的倍数。有些同学还发现了既是2 的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0 的倍数。同学们在观察这些是10 的倍数的数,大家能不能总结出10 的倍数的特征?

四、探究3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和5 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 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先把3 的倍数找出来,在进行小组讨论,看看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这些数,大家能不能找到3 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

3、用老方法不能得出3 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再看看12 这个数,研究一下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

4、表扬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继续探讨:非常棒!同学们在研究一下15、18、21,看看这三个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

5、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总结出3 的倍数的特征了?(教师同步板书)

6、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做一做”第1 题,看看其他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7、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

8、让学生自主完成“做一做”第2 题。

五、总结。

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

作业

1、下列哪些数是2 的倍数,而不是5 的倍数?在对应的括号内画“√”。

8 10 24 120 88 185 ()()()()()()

2、找出下列各数中是3 的倍数的数。

45 76 121 273 690 1234 29 94 302 57 850 2073

3、写出三个既是3 的倍数又是2 的倍数的数。

4、写出三个是3 的倍数但不是2 和5 的倍数的数。

5、在方框中填一个数,使每个数都是3 的倍数。

8 5 1 34 78 31

板书设计:

2、3、5 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

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不规则纸张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想无限, 激趣导入

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甜甜的生日,你们想一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吗?让我们去快乐一下吧!(课件:甜甜的生日晚会并展示礼物)

师:(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关于这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角呢?快来说一说。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谈到了各种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种角,通过学习,我们再来判断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角是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评析:新课伊始,许老师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甜甜过生日”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并利用课堂再生资源,留下伏笔:同学们的举例是不是都是我们今天学的角?)

二、观察感知,出示课题

(电脑出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

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来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生来回答,师随之指出图形的角。)

(课件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中大小不同的角,电脑闪烁。)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们的表面上有角吗?,我们一起把它们的角找出来吧!

师:让我们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同学们,这些在图形上、在生活中所找到的角,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 认识角)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图形上、物品上找角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而设计的,是为使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是数学的蓝本而设计的。)

三 、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1。演示操作(折一折、摸一摸)

师:看着角的样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呢?(同学动手折一折)

师:我也折一个角,同时教授角的“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拿着你自己折的角,请你和同桌说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和“边”,并摸一摸它,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边摸角一边说感受:顶点是尖的,两条边是直的。)

(评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体验的过程。教师设计“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的这一环节,体现了这一理念。强化了角的特征的认识: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2、演示操作(画一画)

师:你们会折角,那你们会画角吗?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好吗?(师示范:先画一个小小的点,它的名字叫“顶点”,再分别从顶点出发画出两条直线,它们的名字叫“边”,我们用“∠”表示一个角。小朋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这个角我们把它读作:角1。)

师:这就是我们的平面图形——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两位新朋友高兴吗?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和尺子跟着电脑一起来画一个角,别忘记把角的“顶点”和“边”写上。

教师:通过折角、说角、画角,谁来说说,角的组成。(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评析: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 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感到了兴趣,并且记忆很牢固。通过画角,总结角的组成,使学生对角形成完整的认识。)

3、判断并标出角

(1)师:同学们刚才学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桌拐(无顶点)、椅拐(有顶点,有一条边是弯的)、操场一角、磁砖一角,请学生判断在这些图片上所标出的物体的轮廓线,是不是角,不是角的.说明理由。]

(2)师:现在再回想一下,同学们刚才所举例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评析:这个过程是请学生进一步感知,角在我们身边,并与导入呼应。 至此,对角的感知与认知这一条主线流畅而突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识别角。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每个钟面都有角,并指出这几个角有大有小时,教师切入。)

师:这四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多媒体出示)

当学生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时,诱发思考:“你是怎样判别的?”学生如果说出“张口大,角就大”时,要强化这句话,多请几位学生说说。同时,老师取出一个活动角说:“谁告诉我,怎样演示张口大小?”当学生演示正确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边演示边说,“张口越大,角越大”。并多请几个学生说,最后请全班学生拿出活动角,互相说说,一起说说。并应用评价、鼓励的语言强化这一结论。进而给出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师:根据同学们说的结论,我们来做个活动吧,请组长给组内的同学发一个活动角。接下来要按老师的要求来做:①师先做一个大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并请一位学生说说是怎样判别的。②师先做一个小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③同桌同学一起做角,比比大小;④请两个同学上去快速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根据张口大小判别)

(2)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说说它们谁大谁小?(出示两个角的模型:a角,两边虽长但开口小;b角,两边虽短但开口大。)

如果学生说b角大,教师可故意说:“你怎么说b角大呢?我觉得a角大,瞧,这边多长啊,我得用两个手拿,咱请全班同学说说哪个角大?来,同意××同学说的请举手,同意老师说的请举手。然后请不同意见的双方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当学生说道b角虽然边长短,但张口大,所以b角大时。老师再强调:可是a角的边长啊。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然后,老师再多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究竟哪种意见对?待统一认识后,再请全班同学互相说说,最后利用评价来强化这一结论。并给出板书:角的大小与边长没有关系。

(评析:在这个环节,老师创造了知识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提供了探索的素材,将大量的时间、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出判别角的大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开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还突出了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视、把握与应用,突显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5。找角活动,丰富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你们能找到它吗?

请看要求:(1)可以离开座位去找角;(2)找到角后,请你摸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和你的同桌同学说说;(3)音乐结束时就回位坐好。(学生活动,在教室里面找角)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交流反馈。

(评析:这样的活动练习,有趣味,有新意,让学生再次感觉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老师别具匠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的机会,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6、德育教育

师:生活中角是丰富多彩的,这有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我们欣赏它们表面上的角。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南浦大桥、金字塔、房屋、小饰品等),并尽可能的让学生们说说他们从上面所能找到的角。

(评析:利用网络,把大千世界浓缩进课堂,让小数学变成大数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美与创造美。)

师:多美啊!生活中的角的确是多姿多彩的,它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了。尽管角很美,可有时候角又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比如这个讲台上的角这么尖,小朋友们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它撞伤了。在我们小学楼梯口的安全宣传教育图片中,就有这样一则儿歌。我们大家一起念一念:小小硬硬尖桌角,碰到它啊痛弯腰,走路游戏多注意,免得碰得哇哇叫。

(评析:利用校园文化,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孩子,时时关注孩子的美德,也彰显了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

7、数一数角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美丽的角,那么,在这几个图形中,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个角吗?

(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发一张练习卡,请你认真地数一数,并填一填。)

① ② ③

学生汇报交流找角的情况,并通过幻灯展示解释。

交流时,如果学生从②找出两个角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三个角,一边要高度评价,另一边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也初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同样如果学生从③中找出三个角时,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6个角时,就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进一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

(评析:这是引伸题,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提高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特别的找角的方法:有序、有规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感知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的韵味隽永。)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评析: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探索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得出理论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们得到的结论。)

五、全课总结

制作带有角的折纸工艺品,再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现场的展示,最后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评析: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学生们创造性地想像和灵活的动手能力,对于被展示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学生做第4题复习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3、口算下面各题。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口算后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口算的?

4、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第(1)题。

(1)出示例题96-43=

(2)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你能按照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你想怎样算吗?

(3)提问: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从96里怎样来减?

(4)请小朋友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页上例2的第(1)题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数。

(5)谁来告诉大家,96-43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例2第(2)题。(同上)

3、提问:根据上面两题的计算,你能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订正。

(3)指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实际上就是用连减的方法,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做练习一第4题。

(1)指名4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人做两组(4道)题。

(2)提问:每组题里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四、课堂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题。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填表

2、复习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习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
付费查看全文和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微信号:bigfish5135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如您已付费,请耐心等待,切勿二次付费。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