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7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专注,这样才能将它制定得更有价值,教学计划,想必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一定经常使用到,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1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 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近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 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 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 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 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 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 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 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习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3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5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很有特色,教材的编写者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既注意到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全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能克服浮躁心理,对学生学习专一的做一件事很有帮助。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有周期性的和无周期性的事实。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结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种植活动互相结合。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的一生做较深一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也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活动的开始;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第一个活动;更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希望老师们要做实这个活动,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一些基本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方便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
二、教学建议
1、教材插图很多,但文字太少,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提示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探究,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此,教材采用了提示方式的“扶”和留白方式的“放”来实现这一思想,教学中要扶多放少不能贪多、贪全。这就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做”,即重过程而轻结果,尽量不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有关的结论性知识,尽可能使结论由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充分体现“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2、要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一课的容量较多,很多课题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议减少每课的容量,一课时只能研究一个到两个问题,太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研究的实验材料可根据实情做适当的选择与调整。
3、课内外结合,把课后研究落实到实处
课堂一开始往往是提出好多问题,然后师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至于其它的,往往都是“课后研究研究”,至于真正地研究了多少,恐怕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清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后研究看得和课上一样重要,因为那是学生更加自主的表现,更是他们能力发展,良好科学品质形成的大好时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课后研究的兴趣,关注他们课后研究的状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定期开展一些交流研讨会,为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并同学生的评价挂钩,真正地把课后研究落到实处,如对《植物的一生》单元的教学。
4、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如对《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教学。
5、有些单元在时间安排上要调整:由于气候的原因,把《关心天气》安排在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固体和液体》安排在第二单元,这时教学进度到了四月份,天气转暖,可以把《土壤与生命》安排在第三单元,《植物的一生》安排在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可以作为全册整理。
三、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
3.2-5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3月2日开学
3.8--3.12肥沃的土壤
3.15--3.19土壤的保护
3.22--3.26单元总结
4.12--4.16认识液体(1)把液体倒进水里
4.19--4.2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单元总结
5.17--5.21植物和我们(1)单元总结
5.24--5.28今天天气怎么样气温有多高
6.7--6.11今天刮什么风气候与季节
6.14--6.18单元总结
6.21--6.25复习考查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7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