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

时间:2024-05-20 14:36:54 分类:工作计划

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课堂更加富有启发性,教师所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篇1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张琳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发展确立起来,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阐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则通过阐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与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这一层面的表现与特点;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则叙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上的体现,即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上一版本的历史教材列有对于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与评价,新教材中删掉了这一部分,但在课标中又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也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补充,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材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相对于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的统一使得秦朝逐渐创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在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上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了之后的封建王朝,该制度经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贯穿整个单元的主线作用。

本课内容政治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一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秦汉为素材,因此,学生会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以及秦朝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涵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剖析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与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利用角色置换、历史短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的生动性。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某些方面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借鉴其中对于当今建设政治文明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同时也强调要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设计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课的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颇为陌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我认为要将这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来解释,通过讲解“皇帝制度的确立”和“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使学生理解“专制主义”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主要特点是皇帝的专制独裁,它是一种君臣关系,其中蕴含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后面几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在本课先打好基础;而通过讲解郡县制的推广与完善来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其中又蕴含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样是后面几课也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因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性知识,必须作为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说明:课本教材只是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对于其作用和影响并未涉及。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这一制度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因此要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颇具难度。)

·教具准备

幻灯片、盒子、纸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近来,由于清穿剧的热播,“穿越”又一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历史课也因此增加了一个功能:为所有渴望穿越的人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穿越到哪个朝代了,皇帝是谁,这个朝代有哪些特征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穿越的第二热门王朝——秦朝,深入地去了解一下秦始皇和他的王朝。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关注,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

?推进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

师:大家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最终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侯争霸战争拉开了帷幕。到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秦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都知道,秦是这场兼并战争的最后胜利者。那就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于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都记得很清楚。秦的一统天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占据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具备了强大的自身实力。总结说来,秦的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课件打出)

有利的外部环境: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自身条件:a 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b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客观上有利于秦的兼并战争。

人民渴望统一,秦的一统天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说明:这一块内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立的背景与条件,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了解即可。但在教学中要强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因素,从而将必修一与必修三内容相整合,将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打出秦灭六国的地图)这是当时秦灭六国的地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秦先后灭到了哪六个国家。

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设计说明:地图中,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实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序幕。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师: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建立秦朝后,最迫切的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中央层面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我们先来看下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

师:天下初定,秦王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一个霸气的尊号。那么他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始皇帝呢,这三个字有着怎样的深意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称号由来

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结合起来,自称“始皇帝”,而自己的子孙则要千世万世地传承下去。从此,“皇帝”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它更是作为一种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那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9页,再次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师:从刚刚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一内容,一方面表示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换,另一方面表示皇权高高在上,不可僭越,这两点又构成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特征。

(设计说明:这里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与展示材料的方式,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便于学生将思路理清。)

师:(过渡)穿越到一个王朝,仅仅认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够的,和统治者下面的各个官吏打好交道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穿越到秦朝,哪些官吏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部分秦朝官吏的纸条。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抽签,抽到哪个官职就由那位同学扮演那个角色,然后向全班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有哪些职能。

生:三位同学依次抽到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并依次叙述各自职能。

师:三位同学对于自己的职能都相当清楚。说不定我们这三位同学在秦朝真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那么为了让我们的同学记忆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来加深印象。

(幻灯片打出表格)

官员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职责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命,监察百官 负责全国军事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阅读书本知识,由此对秦朝中央官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从上面的表格来看,似乎秦朝的“三公”有着极大的权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三公的苦衷”。(三位同学在一次诉说自己的苦衷)

(设计说明:内容为p10学思之窗秦始皇对丞相车骑数量的不满、以及太尉无实际军事权等等,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为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便于之后理解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总结。)

短剧略。

师:“三公的苦衷”生动地体现了在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由秦始皇任命,都按照秦始皇的旨意办事,而各个官吏之间又互相牵制,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落到皇帝一人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秦朝设置中央官僚机构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皇权对全国的绝对统治。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也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打出)

以皇权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师:当然,除了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0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秦始皇在法律、经济、文字方面的统一措施。

①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②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④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⑤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

⑥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设计说明:此处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有所涉及,故而内容用幻灯片打出即可,不必作具体解释。)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师:了解了中央的各项制度,秦朝在地方又推行怎样的制度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样一段材料。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课件打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师:不错,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中,秦始皇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与郡县制相对应的,在地方,秦始皇也建立起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示意图)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篇2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wenhuafageming”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wenhuafageming”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wenhuafageming”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wenhuafageming”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wenhuafageming”发生的原因

“wenhuafageming”开始于1966年。wenhuafageming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与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形势的错误判断有关。

国际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同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随之,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国内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的错误判断和发动;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推波助澜,妄图夺权;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面对国际国内紧张的形势,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wenhuafageming”,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以致于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提问:这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动乱对国家、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2、“wenhuafageming”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迫害。(2)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中,“造反派”之间开展的夺权斗争,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4)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也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由此可知,“wenhuafageming革”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进一步置疑)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3、“wenhuafageming”的历史教训

“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从上面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避免wenhuafageming这样的悲剧重演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因领导人的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既要实行“法治”,而非“人治”。(2)完善法律制度,约束公民行为,使法律不因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3)加大对公民法制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自觉维法”的意识。

总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下面我们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二、法律制度的走向健全

“wenhuafageming”的惨痛教训为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契机;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wenhuafageming”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先请看投影的这段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从1979年全国人大开始立法起草工作,到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突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新宪法通过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更趋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问:伴随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学生回答: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

提问:1956年我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56年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合作方针。

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何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十年“”人大和政协形同虚设,民主和法制遭践踏,国家的组织生活遭到极大破坏。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在原来八字方针的基础上了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异步完善。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族工作,恢复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主要体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

提问:民族区域自治法颁行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事物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大、政协、民族等制度恢复和发展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3、 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投影演示有关“海选”的材料)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决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的加强,其表现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设性的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吉林省率先兴起的“海选”制度。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篇3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本课难点:“”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以及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学生兴趣较浓,宜调动其主动性进行学习。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时期的人和事,加深对“”史的理解,通过采访人大、政协代表了解“”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还可利用网络等手段了解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现实中有关民主法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实现历史课的社会功能。另外本课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教师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引用的文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刘少奇案和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等,认识民主法制被践踏。

(2)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认识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3)通过学习重新召开两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选举,认识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显示:

1969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刘少奇

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省开封市病危

这是专案组冒用刘少奇儿子刘源的名字填写的火葬申请单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吗?

生:“wenhuafageming”时期。

师: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遭到了批斗。在批斗大会上,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的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

生:民主法制已被破坏。

师:说得很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上明文写着: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但这些法律规定在“”时期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那么“”结束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又将何去何从呢?怎样才能避免“”的悲剧重演呢?(导入新课)

导入

师:(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国建国初期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又进一步完善,法律也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有多少故事,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时期的图片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主要发动者是谁?他发动“”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前两问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建国以来我党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取得的成绩以及“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走的曲折道路,为“”背景一问的解决做铺垫。

1.“”发动的背景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①历史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②毛泽东的错误判断。③江青、林彪别有用心的利用。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多媒体显示:

“”发动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讲述: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运动,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埋下了祸根。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思考这场为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_对国家、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表现。

2.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多媒体显示:

批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刘少奇冤案;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过程评价:首先,红卫兵运动(可以介绍相关内容,作为“”初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典型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以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

其次,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规律总结: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和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两件事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刘少奇冤案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教师引导:也就是说“”剥夺了人民所享有的正常权利,人治凌驾于法制之上。

过程评价:这些情况导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3.教训

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提倡民主等。

合作探究: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同学们结合“wenhuafageming”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情况,讨论、思考:“wenhuafageming”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答案很多,教师归纳:

“wenhuafageming”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作出了发动“wenhuafageming”的错误决定,这表明国家在决策方面缺乏法律的制约。

“wenhuafageming”期间,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行使权力,红卫兵和造反派无视法律,肆意破坏社会秩序,表明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

过程评价: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问题情境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多媒体显示: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在吸取了“”教训后展开的。

过程评价:邓小平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心。经过“”,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提供了社会条件。

1.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1)吸取“wenhuafageming”的深刻教训。

多媒体显示:

1980年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这是同年5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追悼大会。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陶铸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师生互动

为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人补开追悼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结束后,党和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师:那么平反冤假错案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多媒体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资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什么法制建设方针?

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中共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篇4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 内战的爆发

1、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合作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3)重庆谈判: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③意义: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2、 全面内战的爆发

1) 时间:1946年6月

2)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3)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合作探究】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时间:1947年6月 2)主攻方向:中原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提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2、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合作探究】三大战役为什么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这是因为,它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此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较有把握。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北平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2、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 2)国际 课本p80—81

?本课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篇5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_,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_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_激起的农民大起义_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_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