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积教案7篇

时间:2024-05-14 09:36:32 分类:工作计划

写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教学思路和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面积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7篇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删掉)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面积的认识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法指导:

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

把圆片分成十六等分,并按课本图所示,剪拼并贴成近似长方形。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s=πr2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3.利用公式计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刚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谁刚才猜得较接近。(学生计算并汇报)

(2)出示例3,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3)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

(4)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ai课件出示)

2.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及面积。

3.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并计算)(羊吃到草的面积即圆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第97页的第3题和第4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小资料:

①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自制1号2号长方形学习卡片、报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3)说一说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书本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明确不同的面积单位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二、情境导入

1、为学生提供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这张报纸的面积。

师:这是一张报纸,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你知道这张报纸的面积吗?估一估

生1:大约有1000平方厘米。

生2:大约是几十平方分米。

生3:大约是1平方米。

师:究竟面积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量出来。在量的时候应选择什么样的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平方分米)

生交流选择平方分米的原因。

师: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测量出他的面积。

学生小组研究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摆一摆。

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小组1:

小组2:

师: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用5乘4?

生:因为一行能摆5个,可以摆4行。横着数这一行刚好5个,竖着数这一列刚好4个。这就表示有4个5.

师:同意吗?(学生赞同)鼓励采用这种方法。看来,不用全摆满,只摆1行1列也能知道报纸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只需要摆一行,摆一列,然后用行数和列数相乘即可以得出所需的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得出测量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2、即时练习: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1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不用尺子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吗?

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交流汇报:

生1: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1行。每列摆3个1厘米的正方形,摆1列。就是说:有3个5,用乘法:3乘5,得15平方厘米。

生2: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因为横着摆了5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

生3: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

生4:我明白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长和宽相乘就行了。

生5:原来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

(2)拿出2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4厘米)。

师:用刚才大家想出的.办法,算出2号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注意单位。

(3)交流总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适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探索正方形的面积

出示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

生:6×5=30(平方分米)

电脑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变为5厘米,此时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5×5=25(平方分米)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注意观察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长方形的长变化后(长和宽相等)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长和宽就成了正方形的边长,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课本66页第(3)题。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出示:学校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测本节课新授知识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