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教案通用8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认真准备好详细的教案,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草教案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草教案篇1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古诗草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古诗草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古诗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 *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 *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 读
听 吟
想 唱
古诗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草教案篇6
活动名称:
语??
活动内容:
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理解大意;
2、使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
准备一些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爱惜粮食
1、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吃什么呀?
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观察与体验,区分米和面
(1)、提问: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
(3)、教师总结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米都应该珍惜。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教师将书发给幼儿
三、教师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
2、集体背诵。
古诗草教案篇7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已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古诗草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