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

时间:2024-04-03 11:36:58 分类:工作计划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制定教案时需要合理的教学方式,增强自身的评估能力,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例2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难点:正确地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并能正确估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苹果树和数字苹果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上节课同学们帮助老师分气球,老师知道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今天老师还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你又会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30=

师:像这样的式子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一样吗?应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整百数除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本课中,我创设过节分气彩旗这样的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有信心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

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发言,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1)可以是用实物来说明的。用分小棒的表示方法,分一分,把120根小棒代替彩旗的方式,以3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四份,所以120÷30=4。

(2)120里面有4个30。

(3)120÷3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12÷3=4(表内除法)

(4)4乘30等于120,所以120÷30=4,我们组直接口算就出来了。我们组是用的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想法真棒啊,老师以你们自豪,为自己鼓掌吧!

(二)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运用估算意识。

还能接受挑战吗?用小黑板展示题目

122÷30≈120÷28≈

①我们这两道题跟前面的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我们该怎么做,试试吧!看看谁的想法最好!

③先自己做一做,然后交流想法

(三)引导学生得出的方法,得出整百数除整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题,你发现有什么异同?得出结论

(小结: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通常把被除数和除数看作整百除整十来计算,或者根据表内除法和看乘数想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探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整十数除整十除》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

数学知识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段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渐的引入到整百数除整十数口算的重要性。体现了运算推理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出示数字卡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多。然后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并说出口算过程。

30÷10=60÷30=80÷40=240÷60=

210÷70300÷50=270÷90=630÷70=

2、开火车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剩余的题目)。

180÷30=240÷40=420÷60=

184÷30=240÷37=420÷58=。

3、摘智慧,谁摘得最多。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智慧果的奖励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列式,集体交流。

你表现得怎么样?收获了多少智慧果?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入其中,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数字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准”、“开火车”、“摘智慧果’,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给予每个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

120÷30=4(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122÷30≈4

120÷28≈4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