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10的数学教案优质7篇
教师的教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到10的数学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
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
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1、2、6、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
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 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 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平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 、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 10+1=( ) 10+7=( ) 10+3=( ) 10+8=( ) 10+5=( ) 10+6=( ) 10+2=( ) 10+4=( ) 10+9=( )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 12个。
(4) 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 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教学反思: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小百科: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运用凑十法能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6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1到10的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播放公路上往来不断的车辆及噪杂的声音。
师: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画面(如教材第20页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
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公路上车辆的声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噪音降低了多少?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噪音降低了多少?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生:公路上测得声音为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噪音降低了多少?
出示线段图
请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如下图)。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生:公路上测得声音为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线段图上哪一段表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
汇报交流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再用原来的分贝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数。
列式80-80×(1/8)=70(分贝)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现在听到的分贝数是原来分贝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列式
提问:18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声音的80分贝看作单位“1”,都需要求80分贝的几分之几。但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80分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的分贝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现在听到的分贝数占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