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现状调研报告5篇
调研报告是调研事件的文字记录,是实施一项措施的文字说明,只有实事求是的调研报告才是优秀的,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存现状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篇1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马厂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27余人之多,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马厂村下马厂、上马厂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其原因大多是:马厂村地处山区、半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老人,年岁小的小孩。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2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20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7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1、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2、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1、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2、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
例如:农民工外务工,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正规医院费用太高;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没有钱,为了节约。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
我深入到下马厂村一位叫刘祖中在外从事建筑的村民家中了解情况,他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1、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2、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马厂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篇2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2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至少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或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一半以上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实地调查中发现近40%的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近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两千元,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重较大,另外许多孩子上学还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对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可爱的群体吧!
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篇3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安全问题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的严重弱化甚至缺失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需要在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在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在外打工的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照料。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其次,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并没有完全承担基本的监护责任。虽然这些监护人在物质上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忽略了道德意识、精神慰藉层面的教育和关心,致使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抗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的安全和法制教育缺失,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
在我县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并没有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学校除了对孩子进行基础的文化课教育,很少会考虑到向孩子宣传一些安全、法制知识以增强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学校与监护人管理之间还存在一些空白区。在这个空白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3.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中不法分子的侵害
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长期脱离父母监护管教的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恶劣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暴力、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极易使留守儿童行为和思想畸变,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偏差。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以赚取零用钱为名诱惑孩子做童工,从中牟取暴利,而这一做法也正符合缺少家庭监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在农村,还经常出现拐卖留守儿童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食品、谎言等诱骗孩子跟他们走,并把他们贩卖给其他人。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父母应切实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视频、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在调研中发现,我县大部分留守儿童上下学均有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爷爷奶奶承担起了看护孩子的任务。每天清晨送孩子到学校,下午又准时到学校接孩子,风雨无阻。这样一来,孩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对孩子的表现了如指掌;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实行寄宿制管理,举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榆中县第四中学就有一名特殊的留守儿童黄某,三年来,她不但生活上能自理,而且学习成绩优秀,以优异成绩考入榆中县第一中学。作为一个女孩子,姥姥姥爷最担心的就是她的安全问题,不准她单独去偏僻的地方,不准去别人家留宿。开始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并学习了生理卫生知识,知道了原因,所以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她就是留守儿童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三.社会应净化环境,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结队帮护活动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主动接纳,做到不歧视。目前,人口流入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流动人口的歧视,特别是流动儿童在就学期间,就被称为农民帮,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都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劳动环境和工作性质经常使他们的外表并非像大多数城里人那样光鲜洁净,久而久之他们也产生了自卑感。父母没有自信,孩子更难有自信。实际上,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是城市繁荣的助推者,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子女也应该享受和户籍所在地儿童同等的待遇。为此,全社会要呼吁市民接纳流动人口,最大化地消除歧视,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二是积极关爱,做到不抛弃。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动员机关干部、企业家、慈善机构以及其他爱心人士,深入农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手拉手帮扶爱心资助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捐钱捐物,赠送图书、玩具等用品,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困难。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落,可以设置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公益岗,招聘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儿童社工,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开展相应活动,如在我县城关镇开展社工服务的弘爱公益协会,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民间志愿者等方式,组成一定力量的教师队伍,对城关镇附近的留守儿童进行免费的课后辅导,开展手工制作、画画、唱歌、户外拓展等一系列活动,助力我县留守儿童工作的发展;三是创优环境,做到不冷落。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将流动儿童教育工作同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等活动相结合,提高全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努力为流动儿童创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
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篇4
区妇联:
现将我区教育局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儿童与教育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0.8199亿元到2008年的1.5749927亿元,逐年成上升趋势。
(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2007-2008年度):
(1)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小学在校学生31320人,其中女生12016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62%(其中男童为99.6%,女童为99.7%)。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6%(其中男童为99.7%,女童为99.5%),均超额完成规划指标。
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18%(其中男童为0.14%,女童0.22%),均控制在规划规定指标内。
初中在校学生15523人,其中女生6510人.初中学生毛入学率为105.53%(其中男童104.0%,女童为107.0%。三年巩固率为98.9%,其中女生98.2%,超额完成规划指标。
初中学生辍学率为2.05%(其中男童为1.43%,女童为1.42%),均控制在规划规定指标内。
(2)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情况:在园幼儿7259人,(3~5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6.63%,其中女童过3314人,(3-5岁)学前三年女童(毛)入园率81.03%,达到规划指标。
在我区接受小学教育的非花溪户籍学生(流动人口子女)
4019人,占小学在校学生12.83%。接受初中教育的非花溪户籍学生(流动人口子女)1480人,占初中在校学生9.53%。
3、高中阶段教育情况: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4651人,
高中学生毛入学率62.9%,其中女生61.2%。按照两规发展规划,2005-2009年达到70%左右,力争2010年达到规划指标,达到70%以上。
4、残疾儿童教育情况:中小学生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5%,超过规划指标。
5、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中学教师合格率为92%,均超过规划指标。
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全区各中小学校均安装多媒体教室,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
6、家庭教育情况:家庭教育体制不完善,制度坚持不好,家长学校数量下降,家长对儿童教育知识知晓率低。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区目前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均为随班就读。
2、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尚不能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和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资源不足。
3、中学生辍学问题较为严重。
4、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5、家庭教育体制不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二、妇女与教育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女学生人数12016人。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9.7%。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6%(其中男童为99.7%,女童为99.5%),初中女童为入学率107.0%,均在规划指标以上。基本杜绝了女童失学现象。
2、高中阶段教育女生毛入学率61.2%,城市达85%以上,农村达30%左右,按照两规发展规划,2005-2009年达到70%左右,力争2010年达到规划指标,达到70%以上。
3、我区自1995年开展扫盲工作以来,成人识字率逐年上升,到2008年达97.6,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99.8%。
4、妇女受教育年限7-8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虽然妇女与男子在受教育上的差距缩小了,但在就业上仍不平等。
2、农村妇女受教育年限较少,有一部份青壮年妇女只满足于认识几个字,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
3、农村有一部份女童因家庭贫困交不起高额大学费用而不能进入大学就读,失去了提升学历的机会。
三、对策措施
1、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1)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
(2)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评估活动,引导幼儿园上等级、上档次,真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幼教辅导网络,改变农村幼儿教育的落后面貌。
(3)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严谨,教育质量好,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幼儿园。积极鼓励示范性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和已有的社会声誉,通过多种形式主办、承办或兼并薄弱幼儿园,鼓励个人办园和引进外资办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4)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突出素质启蒙教育,注重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稳定开展0—2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落实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认真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重点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学生入学率,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试行)》,积极开展达标创建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路子,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3)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继续贯彻省、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对民工子女学校的督导与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民工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抓好特殊教育工作。加快我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的建设进度,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l)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课程的实施机制,重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加强对农村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广泛开展课改校校行、课改亮点展示和送课下乡、互动交流等活动。
(2)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作业总量;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创造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环境,提高妇女终身教育的水平。合理调整、配置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妇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创造条件,扩大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保障妇女与男子共享信息和教育资源。积极创办各类妇女学校,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妇女创造和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组织动员妇女参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转移就业的培训。
5、加强宏观调控,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女生比率。制定、完善女生和男生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实施对高中招生女生比率的宏观调控,加强宣传,转变群众的观念,不断提高高中生入学比例。
6、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一要增加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三要规范教育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四要积极吸纳民间资金。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之间差距,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7、大胆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法律纪律、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教育。要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家庭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8、加强培训、优化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资建设,采取多砷措施保障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培养和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构建老中青教师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二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新机制,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和不能履行职责的人员,精简、压缩中小学非教学人员,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三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篇5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近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快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提供学习场所,而且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意,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习、生活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