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6篇

时间:2024-06-08 13:36:05 分类:工作报告

事迹是历史的宝藏,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事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6篇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农民工刘汉平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农民工转型为家乡有名的汽车服务公司老板。

刘汉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刘汉平高中毕业后,出外到太白金矿打工,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在矿厂每天重复着繁重、危险的体力工作,一月也挣不到几个钱。恶劣的生计环境,让刘汉平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让他明白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经过考察,刘汉平发现汽车修理虽然累些、脏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刘汉平辞去矿厂的工作,回家乡后到本县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由于刘汉平聪明好学,不怕脏累,通过几年的学习,他成为修理厂的技术骨干。虽然收入高了,可是刘汉平觉得自己总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2000年,他在银行贷款3万元开办了一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创业之初,由于修理厂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几个员工,刘汉平是即当老板又当员工,常常身先士卒,带头干脏活、累活。由于刘汉平的修理厂在经营中一直本着诚信经营、热情服务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单生意,使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初见成效的刘汉平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开拓创新。因此,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获得了汽车维修技师的称号,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员工到西安、长春等地的汽车生产厂家进行修理技术深造,不断提高员工的维修专业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讲文明、讲质量、讲效益的严格制度,加强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在抓经营抓管理的同时,刘汉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职工,体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谐创业。他在全公司强力落实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专门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综合宿舍楼,改善职工的住宿、餐饮条件。同时对成绩突出,在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岗位能手给予物资奖励。正是由于刘汉平心中装着职工,干群关系密切,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企业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呈现出浓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谋事”的和谐创业氛围。作为留坝县汽车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刘汉平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极为注重社会效益。多年来,他一直扶贫助困,帮助弱势群体,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10余万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身边的青年朋友,为他们提供经验和机会。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岗职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48名职工中,除了3名退伍军人和16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余的都是返乡农民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经过十一年来的艰苦创业,刘汉平的修理厂也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成现在的拥有48名员工,营业面积扩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达500余万元的留坝县南城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能够提供汽车修理、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服务项目,已成为当地修车界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陕西私营企业协会评为“光彩之星”、汉中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先进企业”等称号,刘汉平个人也被县公路管理段聘为路政行风监督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刘汉平将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他将继续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2

刘玉波,男,中共党员,1981年6月出生于沂蒙山革命老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2000年选择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抚顺开始“回收废旧物品”等工作,经过拼搏努力不懈奋斗,2010年创办了民营企业——抚顺德恒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并落户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会元乡马金村八组,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创业标兵,带动附近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就业达到210人,推动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和创业创新。

回首一路创业走来,刘玉波洒下一路辛勤汗水,也印下了不懈跋涉的坚强身影。他说:“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红嫂精神”和抚顺的“雷锋精神”带给他创业创新不竭的力量。创业初始,他从社会上认为最低端的“收破烂”做起,穿梭于旧货市场和街巷间,冬夏骑着一辆 “倒骑驴”,日夜兼程践行他的“创业行动”。他并不“单一创业”,而是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不惧脏苦、践行初心。那段时间,身边的人说他“白天扛着太阳东奔西走,晚上背着月亮南北忙碌。破烂儿照收,杂活照干,还开过废品收购站,包过跑线小客车,买过“半截子”运货,还给人搬过砖,挖过泥。为了创业、兴业,刘玉波言出心声,只践行三个字:干!干!!干!!!

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2010年,刘玉波通过不懈的创业拼搏,经与家人研究,刘玉波最终选定在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农村广阔天地干一番“大事业”——创办了抚顺德恒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一家民营企业落地,圆了创业梦想,引领农民工兄弟走上致富之路。

刘玉波同志在农民工群体中知名度很高,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创业标兵、创业带头人,还被推选为抚顺市中小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抚顺市山东商会副会长等。源于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还有“雷锋城”良好风尚的熏陶,刘玉波带出了一支立志向上的农民工团队,创办的企业重合同守信誉,被授予“中国合作零风险单位”等荣誉。

他在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报告会上介绍创业体会时说:“一是创业要树立执着精神,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二是创业要勇于攀登高峰,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挺起腰板过难关,冲过去了就是胜利者!”

刘玉波事业成功,家庭也美满幸福。其爱人陈纪云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上进积极,与他携手创业,同甘共苦,面对爱人的坚决支持,刘玉波真诚地说:“我们家是两个共同创业的农民工,‘军功章’各有一半。”刚过去的国庆、中秋之日,夫妇二人为祖国庆生,为家庭祝福。同时,刘玉波表示,立志带领身边的农民工兄弟,把家乡抚顺建设得更加有“福”又“顺”!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3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4

2012年10月,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在路阳镇文武村正式挂牌成立。老板付小军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乡创业,他希望通过创业开启致富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目前,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投资额已达600余万,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纳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养殖场主要引进沃尔多原种猪,年出栏种猪3000头。在经营过程中,付小军面临许多问题,他讲道在场地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除了常规圈舍,在绿化方面,由于树种、草源的缺乏导致绿化覆盖面还不够;在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办企业,身份的转换可能在一时间还适应不了,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待学习;由于养殖厂规模大,引进的原种猪价格贵,到目前,付小军已经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资金周转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付小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下,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付小军曾经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养殖场在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注重。养猪场从四方面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资双方的权利;二是劳动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保障员工应有的工资待遇;三是经常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四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组的村民,也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47岁的何昌元有一位82岁高龄的父亲,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在读的孩子。他家在当地属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也被纳入农村低保户中,但是补助金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现状。付小军在了解何昌元家庭后,主动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银在养殖场工作,考虑到朱文银的身体状况,特别给她安排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乡工作,不仅照顾到了年迈的父亲,也挣到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虽然何昌元一家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过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的帮助,他们一家不再像从前那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谢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积极,脏活苦活都是第一个抢着去做。养殖场的员工和乡亲们都十分喜爱这位老板,在付小军帮助何昌元一家这件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年轻小伙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也看到了未来企业家的影子。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5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篇6

42岁的冯松雷是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瑶凹村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吃苦、脑子活,外出打工10余年,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头,硬是从小工干到了电子产品企业的工程师,拿着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他成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羡慕的对象。

但是爱折腾的冯松雷心里总是“不得劲儿”。“我再打工又能怎样?”便外出闯荡的冯松雷经历过“进厂难”,也遇到过“用工荒”,就连自己长期工作的企业也由1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他说:“出去打工这些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眼界,所以总谋划着自己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眼瞅着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自立门户,底子薄的冯松雷既羡慕又无奈。“不能创大业,那就创小业。”,冯松雷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刚回乡找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候,开过电脑店,做过物流,搞过养殖,效益都不好。”

,宜阳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艾草产业,头脑灵活的冯松雷从中嗅到了创业的契机。“从小就在山坡上割艾草、卖艾草,却不知道艾草加工是个大产业,尤其现在讲究养生,艾草产品销路很好。”找准创业方向的冯松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资金,宜阳县人社局帮他累计协调贷款100多万元,冯松雷的艾草事业由此起步。

经过两年发展,冯松雷的艾草加工厂销售额已达110余万元,带动约1500户农户种植艾草增收。今年年初,原在外干建筑工的冯罗红和妻子都到艾草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冯罗红说:“我年纪大了,建筑工快干不动了,人家在村里创了业,我们就近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冯松雷生产的艾枕、足浴包、艾条等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现在我们已经和省内外30余家店铺合作,进行艾灸培训,提供技术和产品,希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冯松雷对未来的发展已有明晰的规划。

实际上,在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宜阳,像冯松雷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近年来越来越多。宜阳县人社局局长陈世俊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技能,攒下了资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好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碰到合适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回乡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引导服务,并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仅今年前9个月,宜阳县就有2800余人返乡创业。至今,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宜阳县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000余家,带动约两万人就业。陈世俊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自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