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5篇

时间:2023-12-29 12:36:55 分类:工作报告

调查报告可能会包括参考文献,以确保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调查报告的格式和样式应当符合所在领域或机构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5篇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篇1

[摘要]: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 调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二.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

(1)自卑心理

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 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

在就业中处于弱势, 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2)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 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未来,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 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未来的恐惧感。

(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 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 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各种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 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过好大学生活,本人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具体如下:

1.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2.学校方面

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学生也是教育学生,是促进学生成材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材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学生工作应该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进步,这是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或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缺乏专业知识,甚至有的采取轻视的态度来对待。由此,我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当好学生的先导和楷模,大胆创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篇2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属性,更构成了寄宿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言,该项工作是本质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给予寄宿制小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期关怀,对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具体目标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对“二期课改”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改的视角,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问题及其内在规律和机制,给予初步的探讨与阐明,希望对改进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寄宿制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寄宿制学校种种不同的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比常日制学校的学生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制学校孩子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从消极的方面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与常日制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族”的通病,不仅不能有效去除,有时甚至还可能趋于强烈,尤其是当其以超越行为习惯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现出来时,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学生的人格生成与长远发展来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长期的发展,就成为现代寄宿制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道德承诺,也是深入推进整体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基本途径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作用和意义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具有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认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相比而言,心理调适是具体的、局部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针对性;而成长期关怀,则主要面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个方面。一般心理调适倾向于矫治和纠正,以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而成长期关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人格的全面的关怀,是直接面向、关注并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护与支持。总体上讲,二者不仅在目标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上又是互补的。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研究发现,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事实上都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战。对孩子而言,小学较之幼儿园,具有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有别于家庭的社会化的、组织化的特性。孩子们如何适应小学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学习生活,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如何使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获得成长关键期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寄宿制小学制定其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基本考虑。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学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会因习惯了的生活环境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加上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协调,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转变,需要他去处理与他年纪不相称的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们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义务、道德、责任等人格层面,作出同以往经验和标准不同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主选择。这与孩子心理发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多样性的心理不适。我们在此给予“换位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离开熟悉的家庭而进入新奇然却陌生的学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环境的巨大差异,原有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划上了句号。面对相同的新环境与同一起跑线,孩子们的反应则相差很大。一些比较内向、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类似于“无助者”般的感觉。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幼儿园的生活经历,但同学的年龄差距加大,而老师的授课教学方法和言谈举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度增加,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评价,难免引起情感反应乃至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呵护的孩子来说,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偏差。比如个体情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乃至恐惧之间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与因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改变而产生的获取知识的困难之间的矛盾,还有比如个别化的兴趣爱好与集体生活的目标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在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关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相关课题的研究证明,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起码有以下这样一些积极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以缓解和纠正。

专家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源于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健康”。[1]寄宿制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常日制小学所没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比如通过“全日化”的师生交往、正面引导和全身心关爱,通过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包容,师生同学的友谊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乐的集体氛围和校园环境的创设等,形成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小学阶段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2]这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关怀,其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生”。[3]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极其有益。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健全的人格最终将表现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人格上的偏差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寄宿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师生、生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会成员的名义去独立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落在实处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行为能力进行全面的干预和培养。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使学校教育更趋完善,是对素质教育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心里调适和对学生成长期的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全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人

格的全面养成。对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研究发现,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学价值以外,还有着改进现行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整体教改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它还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艺和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还可能发展成为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可以将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构成原理和实施原则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原理

人经验与感受可以为集体共享、分担。成功与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强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而个人遭遇困难和情绪不佳,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因倾诉、理解、关心、同情而彼此接近。“这种感受与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强彼此的理解与支持”。[4](3)面对多元价值和信息的冲击,集体中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理解,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开启思路,互相启示打破自我封闭。(4)成长期关怀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说过:“团体咨询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的问题。”[5]寄宿学校的班集体,是学习面对处理困难的有效场所,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成长期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构成了心理调适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补。进而表现为这样一些机制性的关联:心理调适主要是纠正已经发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长期关怀则是预防可能发生的,发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调适的对象一般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成长期关怀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调适是针对局部学生,而成长期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心理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又有个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调适而是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寄宿在校,独立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偏差。针对学生的个体,心里调适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的“自信心和今后战胜类似障碍的能力增强”。[6]学生群体的调适与关爱,其通性是针对学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他们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使他们对亲情充满渴望。所以关爱都是内在的东西调适也是内在的东西,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和促进人格成长。

2、私秘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7]对学生和家长所反映的背景资料和谈话内容保密。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学生的痛苦和隐私,”[

8]家庭的矛盾冲突,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看法与矛盾。“了解问题的细节有助于解决问题,”[9]决不是猎奇或当作闲谈资料,更不能在学生中扩散。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3、自愿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时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心理咨询,主动寻找喜爱或信任的老师敞开心扉,宣泄内心郁积的事情和消极的情绪。千万不可让学生感到一丝勉强和为难。要让学生了解,参加心理咨询是让我们远离痛苦,寻求健康快乐生活的有效途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集体性原则:

成长期关怀更多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教师是集体的一员,更是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寄宿生活使同龄人的交往增多,集体生活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关爱,培养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理解,同龄人对他的疏导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给他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5、渗透性原则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应该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和细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仅表现出他们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自然的状态下表露出来”。[10]成长期的关怀需要教师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寻找和把握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引导。教师要善于把关爱、预防和纠正有机整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呵护。

四、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策略和做法

(一)、加强保护性、支持性校园生活和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级活动、课堂学习,生活休闲,与教师沟通或与同学相处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为学生寄宿生活营造一个保护性、支持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建康,或许更应贯彻某种‘大健康’概念”,将其置于成长期的总体发展的背景中来理解,“以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为

指导,探讨学生心理的生态模型”,[11]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和支持性的校园生活的建设与维护。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地发展。为此,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1.类家庭环境的建设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师在生活护理方面,尽可能充当妈妈的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述说,充分理解和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亲切的抚摸与拥抱,为她们梳头,整理衣衫;临睡前为他们讲故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寝室,使其充满童趣,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又有家的感觉,使孩子进入宿舍就产生回家的愉悦。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关爱,学生的感情有所寄托可适当弥补亲情的缺失。

2.在班级里建立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1)引导宣泄,调控情绪。教师要尝试传授给学生一些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倘若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个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弹琴、唱歌、听音乐,还可以做件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活动等。诸如此类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绪逐渐消除。如作文“我的烦恼”,众多的学生在文章中叙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事例,在倾诉衷肠的同时,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导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可以让他们人人备有一本“快乐本”,让他们学着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寻找身边方方面面的快乐。具体的着眼点是:养成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它不仅可以给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增添战胜和藐视困难的勇气;多结交身边的好朋友,要真诚相助,互相激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3)分享快乐,感受快乐。学生每周交流一次身边的快乐,使一个快乐变成无数个快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示,感受快乐的心灵世界,并评选出本周的“快乐之星”,使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4)要创设亲近自然,充满童趣,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校园生活节奏要安排紧凑、有丰富的生活内

容。用激动人心的活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调高雅的休闲,规范有序的生活,温馨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心灵填得满满的。使学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学和老师,毕业怀念母校生活。

3.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要努力营造支持性和保护性的寄宿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主体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使心理调适的过程实现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指导和输入,而是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成长期的关怀更趋于自然和深厚。

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善于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例:一个学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纪觉得活着没意思,情绪一落千丈,成绩急剧下降。老师及时引导班级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导他。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虽然他们处境相同,但认识与感受不同:有的觉得“父母让我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是培养锻炼我,让我早日成才”;有的则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他们忙于事业才无法照顾我们,成功人士都很忙”;还有的用诗句格言勉励他:“要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回报父母”。学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励,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过心灵的沟通,一个忧愁被大家分担。不仅解救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也使全班同学的心理得到疏导。

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勇于正视,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要使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风雨雨,问题是怎样勇敢地面对,怎样使自己百炼成钢。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由衷地为同学进步高兴,为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有苦闷时,会倾听、会安慰、会讲笑话转移别人的情绪。

(二)、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全面实施。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对于学校工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虽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了以上的种种认识,积累了我们认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养成,在生活护理和辅导等各项常规工作中得以推广、落实,成为寄宿制小学

的办学目标,还是一个需要在管理层面加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努力在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上下功夫。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目标管理

在“二期课改”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改革产生了迫切需要后,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而且会在团队的作用下,使研究广泛而持久的开展。由此迁移,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对学生的现状及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使教师深刻理解对寄宿制小学生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意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涉及学校工作与整体教改的大局,因此学校应在把它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工作与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促使教师产生改革教育、改进工作的迫切愿望、内在要求和具体工作指标,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为己任,从中获得动力,并且能将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使学校发展目标与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最终从总体上推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推进和全面落实。

2、把刚性的行政指令转变成柔性的引导和服务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向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无间融合的极富创造性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生命流动过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深度参与、相互合作、自主创造,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难通过具体的行政管理进行约束和控制。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困难,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协调的问题,同时,因老师对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异,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差别等等,刚性的管理很难实现对其一一提出要求,统一给予指导。所以,必要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而变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管理,加强引导和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的深入和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团队精神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整体协调,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篇3

面对学业与就业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逐渐的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更早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以人文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问题中“考试前后您会有心情紧张吗?”,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考试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12题中“你的生活费用最大支出在哪两个方面?”有60%的同学用在饮食和娱乐。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12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是有欠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与院也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办公室,希望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早日心向阳光!调查数据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参加此次调查的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篇4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杀人、自杀的案件不断发生,压力已不单单存在工作人士当中,大学生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加大。那么为什么大学生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是什么引发什么其心理问题?

为了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资料信息统计,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做了全面的分析调查。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

1、高年级的心理状况优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对陌生的环境还较为迷茫,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负担,严重的后果就易导致心理不健康。

2、非独生子女心理状况更好:非独生子女从小与年龄相仿的人相处较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

3、城市学生心理状况较好:城市生长的学生竞争意识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较强,非城市的学生遇到压力容易产生反抗意识。

4、性格开朗的学生心理素质好于内向学生:性格开朗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较为积极,面对困难能够自我调节。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1、交际困难因素:通过调查显示,交际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大学比高中的人际范围更广,大学校需要交往的范围也更广,有些想试着跟别人交往,却交往失败,导致性格孤僻少言少语,有些是因为从小的教育导致其自私,在集体环境中充分暴露,导致自闭偏执等心理状况;

2、依赖网络: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现实中交际出现问题于是在网络中寻找,久而久之更加不愿意跟人交往,产生自我封闭,影响人正常的认知,还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3、角色转换适应不来:有些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身边的同学换了,学习的环境换了,学习的模式也换了,无法去适应,进而导致成绩与预期的差距太大,心理造成落差和恐惧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只会变得更加自卑抑郁;

4、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大学学习没有高中的高强度,但是自我学习能力要很强,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各类考证带来的压力,使之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久而久之易出现焦虑甚至精神分裂;

5、情感因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视恋爱问题,一旦失败就易导致其心理变异,走向极端;

6、就业压力因素:社会竞争的加剧及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找,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精神负担加重。

三、解决建议

1、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学、讲座等途径,学习并掌握好心理知识,有益于大学生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2、丰富业余生活:加入感兴趣的校园业余社团,丰富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学会自我调节:合理使用自我调节的各种方法,合理宣泄、目标取代等办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4、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人生总是会有大小不同的坎坷,没有人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一个健康的人就是要能够在挫折中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大学生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更好的处理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问题,这样,社会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篇5

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xx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 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 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 、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xx-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 、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 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 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 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 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 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 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 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 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 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2023年心理调查报告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